2009年3月8日两江新区后重庆城市发展的机遇问题
容磁.重庆城市观察13期(2009.01)期专题 两江新区后重庆城市发展的思路与机遇问题 从小道得到的确切消息是:重庆两江新区已经批复确定了。在做本期观察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有些沉重,或者叫不是十分乐观。对于2008年重庆经济的表述,有这么一些描述让我们觉得有些悲观。 “2008年1-12月,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35个,合同外资279513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72913万美元; 项目数、合同外资同比分别下降43.75%、31.29% 。”“从各行业情况看, 房地产业和制造业 依然是吸引内资的两大行业。 房地产业拔得头筹,2008年实际利用内资30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8.8%,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36.3% ,”“2008年重庆全市GDP收入5065亿, 地税系统税费总收入突破500亿元”“2009年重庆将新增廉租住房7.1万套”。 第一个不利消息是重庆外资项目下降速度过快,这将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围绕着招商引资而设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局面下如何应对?这是第一个让我们感到有些悲观的数据;第二个问题是房地产业投资占重庆城市投资比重过大,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如何来解读当前的政策,我们为此产生了迷茫;第三个问题是重庆市投资环境并不理想,地税系统的税收就占了整个GDP的10%,证明重庆市的民营投资环境并不理想;第四个问题仅仅是我们处于房地产行业而产生的压力,7.1万套廉租房,相当于400万平米的廉租房,会拯救整个城市的GDP,但是对整个商品房市场的巨大冲击,将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反复在探讨200平方公里对重庆的实际价值和意义。首先是两江新区给重庆市提供了现有城市基础上再增加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土地用地指标;其二是这个指标为工业用地;其三是这个指标将不集中在主城某个区单独使用,可能是主城区100平方公里,非主城区100平方公里 。(两江新区范围更可能的是900多平方公里,现在尚未确定,所有消息都来自于非官方正式消息,请读者自行甄别内容真实性) 问题的核心是,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核心生产资源是什么?土地、金融、技术、知识,我们的生产模式到底是哪种核心要素在做指导,或者说哪种资源对于经济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当然这里又涉及到第二个问题,重庆经济发展的核心决定要素是什么?在区域经济学理论里面,不管哪种经济发展模式都需要核心资源支撑,在没有自然资源要素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人造要素资源的支撑。 在我们反问重庆有什么,可以怎么做,能达到什么效果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梳理重庆的核心资源优势,重庆是能源基地么?矿产资源基地么?交通核心区域么?金融中心么?政治中心么?文化中心么?旅游资源中心么?在重庆能怎么做的情况下,我们一般通过简单模式进行分析,重庆可以通过政治兴城么?重庆可以通过市场兴城么?如果通过政治兴城,我们具有哪些核心政治优势,如何将这些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果我们必须通过市场优势兴城,那么市场在我们这里的相对优势又是什么? 我们对重庆经济发展模式总的理解是:在公营经济带领下兼顾私营经济的发展,表现在意识形态上,是政府寡头垄断下半自由市场。在整个资源分配体系下,公营经济享有优先话语权,私营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依据的是政治对资源的配置能力,也就是公有资源的资源运用能力与资源的效率一定要强过私营经济,但是重庆市实际经济运行是否真的如此呢? [...]
2009年3月5日饮鸩止渴还是从长计议?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地产道路
饮鸩止渴还是从长计议?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地产道路 ——房地产产业振兴与产业规划关系漫谈 (一)、前言: 应观点邀约,就房地产产业规划和产业振兴这个话题谈谈个人观点。今天的地产现状和股市一样,风声鹤唳,谣言四起,草木皆兵。因一个小道而兴奋,因一个小道而沮丧,这难道就是一个被誉为支柱性产业的本性和本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地产行业缺少巨人,也缺乏伟人,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山雨欲来我自巍然不动的英雄气质在地产行业从来没出现,不管是睿智的王石,还是顽固的任志强,他们都不具备这样的气质。王石是距离英雄最近的灵魂,但是王石商人本质却又注定他永远不会铁肩担道义。但是金融危机下的地产确实是感受到山雨欲来的恐慌,时代在呼唤英雄的出现。也许英雄正在沉睡,那么我们广大民众所要做的,或者所能做的,就是用语言去呼唤那个沉睡的英雄的醒来。这或者是笔者构思这个稿子的基本出发点。 (二)、产业振兴和产业规划概念解析 产业振兴指的是一个产业受到某种外界环境冲击或者自身内因消耗而有兴盛到衰落以后,为了让其重新焕发青春活力而进行的系列改善和系列救助;而产业规划是指对某个行业进行长远的系统的设想,该设想旨在让行业在长时间内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或者说长时间的为社会创造正的福利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