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4日利率、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家战略
容磁.宏观经济观察16期(2009.04)期专题
2009年全球市场金融市场的典型特征就是超低利率,08年英国政府利率降到17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准以后,美国政府也把利率降到0.5%,日本政府则是0.3%,欧洲央行在3月将利息降至欧央行成立的最低利率:1.25%。金砖四国中,俄罗斯,印度,巴西今年也大肆降低利率水平。超低利率是2009年全球金融常识典型特征。
2009年5月31日香城时评19:楼市真理在左,政府调控向右
这两天楼市有点热闹,政策接连出来,首先是政府放风出来研究征收物业税,其次是调低开发公司只有资本金的比例。最近一年时间对楼市政策看腻烦了,因此也就没有研究分析政府政策动机了,这几天接连接到媒体电话咨询。与其说是政府政策影响力大,不如说是政策出台时间敏感,以及人们心绪不宁内心反映,才会急于寻找每次政策出台的价值和意义。 开发商对于今年楼市的焦灼是任何数据都掩盖不了的,不管我们看到的数据有多么乐观和美好,但是每个人内心那种忧虑与恐惧并没有散去,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一定要证明,我们或许可以找些角度,比如2009年轰轰烈烈的地王舆论闹剧背后的因素是什么?比如今年一季度小阳春之后,为什么开工量没有大幅度上升?在比如楼市成交放大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为什么价格不见动静,追涨是人类的本能,为什么这次本能失灵? 对于今年几个热点事件的冷思考? 关于购地热潮与地王现象:我曾在晚报节目栏目中用了一个比喻,就是集体断炊,集体买米。这是开发企业生存的刚需,而不是资本泡沫扩张的疯狂,将全国地王逐个数,理性地王是本轮地王的核心特征,以万科再佛山地块来说,2000多元的楼面成本的地王,也看不出资本泡沫的价值风向标,当然温州和杭州地块还是有些非理性,但同样具有明显价值意义的就是这两个地王,都不是成熟开发公司获取的。判定市场回暖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看行业领导者的行动,今年全国性大开发公司都疯狂参与地王拿地了么?万科没有、保利没有、中海没有、招商没有,没有这些主角演出的地王,注定只能昙花一现或者是以一种闹剧收场。而为什么这些行业大鳄没有参与本轮地王风波,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家里存粮过多;其次是后市不看好;三是结构性调整中的时间宽裕程度,以万科2000多万方的土地储备,在3月拿地、4月拿地或者5月拿地,其实差异并不大,至少不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想这是本轮地王背景下这些巨头们没有参与抢购的真实原因。 关于国务院热议征收物业税:第一个看法是中国经济改革或者是政策推动,都有一个商议到试验的漫长过程,以同样为资本市场的创业板来说,研究了10多年,现在仍然没有推出来,因此国务院商议研究开征物业税,只是国务院的常规工作,距离事实相距十万八千里,对于市场影响价值略等于无。做个假设,就是如果万一一旦开征物业税,会对市场造成大的影响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证券市场的印花税很明显的说明了这个结果。第一,物业税的征收的比例肯定会很小,全年物业税不可能大于一个月的月供;其次政府征收物业税,必然会产生配套服务管理,比如美国物业税征收以后,物业管理费用就明显降低,甚至没有,政府既然以一种税收形式来收取红利,那么不提供相应的政府管理是说不过的;第三是物业税征收将是一个漫长过程,执行难度极大,首先就是社会利益阶层会空前反对,持有很多物业的不是穷人,是富人,作为现有没有物业税的既得利益群体,肯定会强烈的反对征收物业税,即使政府最后胜利,也会是一个漫长过程;四是关于物业税征收方式,如果采用平均税法,那么将有时公平,甚至有可能加剧现在的房奴的短供的风险,从而危及整个经济,如果采用累进税率,则又回到刚才的与现有利益集团的博弈问题上;其五是作为物业税,因为征收范围的普遍性,对于全体购房者而言是同等,对于全体同等,也就相当于没有政策刺激;至于普遍成本提高后价格是否提高,还是必须求解于传统市场供求关系以及需求方支付能力,就算成本是10000元每平米,但是有效需求方支付能力与支付意愿是3000元,那么整个价格仍然将回到 3000元左右的价格水平。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从来都不是成本体系,因此成本对价格的最终导向意义极其有限。 关于国务院调低开发企业资本金:虽然是愚见,但我从内心认为这是一个极其糟糕的政策。首先我们要回到为什么政府要提高自由资本金的理由来说,提高自由资本金无非两个理由:提高行业门槛,抑制供给市场迅速扩大;而是提高供给市场的质量水平,保障供给的最后顺利完成。那么调低自由资本金的意图也就很明显了:一是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吸引更多人参与行业竞争;其次是放松对供应市场风险的监控,市场预期违约(烂尾楼)概率增大。在思考这个政策背景的时候,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一是当前市场是否真的发生抢地事件了么?答案肯定是没有。二是存量土地是否已经足以危及到价格的正常运行了么?也应该没有,全国十大地产公司公布的存量土地都不是以月份来计算的,而是以年份来计算的;其三是:市场需求会迅速膨胀么?这点从小阳春来看,似有点成立,可以一直持续这种需求么,从目前来看,全国红5月的肯定比红4月要逊色的多,接下来是否会有红6月呢?从5月的表现似不支持这个论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今年普通就业人群增加了,普通居民工资收入增加了么,就业环境更加乐观了么?很遗憾这几个显然都不是,没有未来的持续乐观预期,楼市可能向好么? 如果这几个问题都不能回答,那么我只能回到悲观解释来,调低开发公司自由资本金,从政策初衷来看,更象是解决地方政府买地难的问题。如果这个初衷成立,那么我们认为这有可能成为未来楼市的一幅剧毒无比的毒药,大量的非行业企业涌进来,产生大量的低质产品,而这些不规范的企业进入容易,退出就更容易,没有持续生产的社会压力,会让这些投资资本不抵抗死亡,一旦市场需求启动不起,那么未来两年因为这个政策而进入楼市的资本出现烂尾楼现象将剧增,到时候受伤的将不仅仅是地方政府,还有更多的购房者,以及其他人对于房子的普遍性看法。 在对以上问题做如此分析以后,笔者从内心感到一种忧虑。拔苗助长,饮鸩止渴、涸泽而渔并不仅仅是一个成语,而是我们古人遗留下来的深刻智慧。不要重蹈历史覆辙,是今天任何政策制定者对于历史的责任,不要让自己的良心再未来接受历史和现实的审判,这不仅仅是对社会负责的问题,而是对自己个人负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