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1日5月经济数据解读——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
容磁.宏观经济观察17期(2009.05)期专题 5月经济数据解读——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 应该是热闹的本月,我们却突然发现没有了分析角度。也许最大的感触是5月经济运行数据出来以后,我们对一组对立的经济数据的感受,强化了我们之前的判断——中国经济进入通缩陷阱。虽然目前显现得并不是十分明显,因为实物体系的通货紧缩与资产领域的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让人们失去了对PPI如此深度下挫的担忧。 PPT下跌7.2%,如果将工业企业标准贷款利率按照5.8%来计算,那么实体经济每年资金成本就是13%,这中间还不加上中介费用,如果把各种费用加在一起,最少也会超过15%,这就像2007年我们感叹银行可以给出100%的年回报率般的惊叹。一季度中国公布经济增长率仅仅6.1%,但是我们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却是经济增长率的250%,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彻底忧心。问题的另外一方面,如果现有实体经济有剩余资金,投放到哪里更赚钱,答案显而易见,以银行存款利率计算,7.2%+2%也有9%以上的无风险收益,实体经济哪行能产生如此高的收益,况且是无风险的。PPI继续下跌的危害性已经如此明显的展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PPI继续下跌,必然将导致更多的产业资本退出实体经济领域而进入金融流通领域。 CPI下跌的影响机制和PPI下跌的影响机制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在于CPI与PPI传播群体不一致。在CPI加速下跌的情况下,居民存款必将回流,居民储蓄意愿的加强一方面是处于个体经济比较优势的最优选择,另一方面是处于对经济衰退的恐惧而导致对风险的恐惧,以及普通老百姓小富即安思维意识的强化,那么所有投资品将被抛弃,因此投资市场将面临参与者缺失的风险。 在本期观察的专题里面,我们对中国1-5月如此多的新增贷款资本金表示了质疑和惊讶。抛开质疑不说,如此多的新增贷款大量流入楼市,其证据是:今年多个城市二套房贷款大幅度放开,重庆甚至二套三套也可以执行优惠利率加按揭8成,而其他城市非常明显的就是地方政府用公积金来和中央政府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上海的公积金贷款竟可以多达110万,这足以证明本轮楼市需求放量是个人信贷额度空前放大的一个结果,同时再加上地方政府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高额资金的投放,足以让整个市场火热起来。 而在股票市场,因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新增贷款流向股市,但企业存款大幅度增加不能不让我们做这种设想,企业大量新增贷款无处投放的情况下,一部分回流银行,一部分流向股市。同时另外一个证明就是今年股市日均交易量几乎超过1200亿,这样的天量资金从何而来。 如果股市和楼市的繁荣是靠信贷扩充而形成的,那么这种繁荣具有极端不稳定性,一方面中国实体经济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就业前景预期并不乐观,这样导致的居民信贷风险将比2007年更加大,中国爆发次债危机的几率正在逐渐加大。而这种次债危机一旦形成,那么通货膨胀的机制遭到破坏,整个社会就会全面陷入通缩领域。
2009年7月16日二套房政策,天使还是恶魔?
(一)政策方向讨论
很乐意就接受了这个约稿,但下笔的时候方知艰难。
讨论二套房政策的时候,我们要先思考下这个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原因。这样也许有助于我们来更深刻的理解这个政策以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政策的走向。
2009年7月11日十大产业振兴的价值与反思
容磁.宏观经济观察17期(2009.05)期专题 十大产业振兴的价值与反思 本月中央政府完全公布了十大产业振兴政策,通过对政策的仔细分析,同时我们结合人大今年的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的问题,进行了对比思考,以期望找出十大产业政策对中国经济中期与长期的价值。 总体而言,十大产业振兴政策重点无疑指向了两个方面:供应市场主体结构调整与需求市场外部化两大特征。在前者,振兴规划更多要求实现产业内的效率的提高,科技含量的提高,市场结构的优化,以及对于这三者调整,中央政府给予税收的,金融的优惠政策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几乎统一的表述都是让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基于这两个关键方向的判断,中央政府在本轮经济危机调整思路依然是调整市场供应市场,争取国际比较经济优势。 每年一度的人大经济报告,之所以能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在于其报告中建议策略通常为中央政府所采纳。本年度人大经济报告中再次提出的中国经济问题在于供应过剩,核心问题再对外贸易领域,与事实稍有出入的是,报告对本轮经济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的认识与事实出入较大。因认为本轮经济危机会很快过去,中国的外贸环境会很快恢复,因此报告本身并没有就产能过剩引起的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进入深入的探讨。但报告也隐约指出了,美国如果没有新经济模式的指引,那么美国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漫长过程,鉴于这两者之间的不确定性,报告在这个问题上显得极为矛盾,一些篇章强调了本次危机的长期性,但在建议章节里面,却有认为本轮危机不会持续过久,美国很快会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美国经济地位无可撼动的这样矛盾的结论。 在本期世界经济专题里面,我们认为本轮世界经济危机是整个社会发展系统危机,在现有主要消费领域,房地产与汽车行业消费萎缩以后,人类用什么样的新产品来推动新的产业发展,以此来恢复社会就业系统或者说社会生产系统的平衡。这点具体在美国经济,美国就业率如何恢复,如果没有新经济领域启动的话,那么美国要恢复就业,就必须重拾起制造系统,但恢复制造业,制造什么?除开房地产和汽车业,也许美国就只能制造玩具,家具等传统从外部进口的产品,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世界贸易系统将重新进行界定,全球化之后伴随阶段就是全球封闭。一旦美国出口市场关闭,那么受到重创的第一个就是日本,接着是中国。 如果以上分析推断成立,那么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是出口环境的恶化与收窄无可避免,为出口准备的剩余产能如何消化?二是中国将主要精力放置于出口市场上,而没有将重心放置于中国内需市场启动上,中国内需市场如果不能在外需减弱的情况下增强,那么中国经济总体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率将开始上升。这将对中国社会系统形成破坏作用。 今年中央政府曾经出台的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并不仅仅是十大产业振兴政策,还有珠三角新规划,批准成立海峡经济圈、将上海定为全国金融中心,以及去年长三角重新整合,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政府通过矩阵式的制度改革力图来稳定与发展中国经济,在行业政策方面最重要的莫过于大力发展金融业,由此形成区域经济政策是上海与深圳广州香港的金融中心大发展策略;二是致力于扩大经济圈的想法,这点主要集中在海峡经济圈批复上面。 而在具体经济表现方面,因为国际博弈策略,今年中国1—5月新增贷款达到5.8万亿,创造历史最高纪录,问题在于中央银行一没有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二没有通过其他方式向市场注入现金,银行从哪里来的货币投放。如果所有因素排除,那么中央政府也采用了美国政府一样的策略,印刷货币来国际博弈。印刷货币的问题直接后果是通货膨胀,在经济不增长而通货膨胀的时候,是对整个社会中产阶级的一次赤裸裸的剥削。因为滞涨如果不能被经济增长消化,最后的结果都是通货紧缩。 分析十大产业振兴政策时候,我们也发现一些中央政府为了刺激国内需求的政策,如家电下乡,但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农村贫穷是因为农村生产与城市生产脱节而形成封闭经济状态,农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在于农民工城市就业得到的货币还乡,因此农村财富生产机制是单向的,而社会保障系统最弱部分又都存在于农村,因此农村资金更大程度在于对自己的保障体系,而如果家电下乡的收益无法返回到农村系统去,那么轰轰烈烈的家电下乡则就是对农村进行一场赤裸的剥削,而如果一旦发生自然灾害,那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社会稳定将是一大考验。我们的观点就是如果中央政府不能破解家电下乡后的将利益如何反馈给乡村市场的机制,那么这次对乡村市场的启动,将看不到出路。因此我们经济问题仍然是需求问题,没有持续的活着循环的消费需求,中国经济很难避免中期之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中央政府的十大产业振兴政策持冷静态度,诚然十大产业振兴可以提高生产力,但这个代价是以资本深化,减少就业为前提的,而中国一旦外贸市场出现急转直下而同时又遇上自然灾难,那么中国社会和中国经济都将面临异常尴尬的局面。这是我们对10大产业政策保持冷静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