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5日全球化:从正合博弈到负和博弈
容磁.宏观经济观察19期(2009.07)专题 全球化:从正合博弈到负和博弈 本期观察的一大特征就是日本、欧元区、中国、韩国、巴西等国家都实现了贸易顺差,而贸易顺差的背景都是进出口市场双降,只是进口萎缩幅度大大高于出口萎缩速度导致了贸易盈余。世界贸易进入了总体份额萎缩状态下的缩量比拼。 与上述国家相对应的是,美国依然是巨大贸易逆差国,但美国经济数据显然并不乐观。关于整体经济市场,失业率持续高涨,房屋空置率达到22年新高,信贷违约率创新高(7月甚至环比上升7%,同比上升32%),被普通经济学家当作喜讯解读的新房开工量与销售量上行,但这点被我们认为增加现有市场存量压力。而关于消费,美国方面数据显示出更加不乐观的现象。美国信用卡发放量前4月同比萎缩38%,这不是一个小的数据,关于储蓄率达到6.9%,虽然这个数字大大低于中国,但却是美国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仅仅是上月的数据),同时美国服务业仍在继续收缩。 世界贸易形成了一种扭曲的格局,即全世界的贸易盈余对美国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如果在企业,一个企业仅仅靠一个产品盈利,我们将之称为风险极大化,因为任何市场的风吹草动,都足以让这个企业覆亡。当然国际贸易从交易体量、交易类比、交易金额来说,不可能像一个企业那样轻易破裂。但这也给市场一个警示,当前国际贸易体系并不正常。 与全球贸易萎缩形成对比的是,受到贸易顺差的影响,上述贸易盈余国家显示的PMI数据都呈现出反弹或者上升的局面。市场总量在减少,但全球生产在复苏,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事,我们不能依据几百年经济学的任何一个假设去考虑未来,因为那将会极其糟糕。 本月国内的刺激对外贸易信息依然是国内最重要的经济信息,广州和北京的保税港区建设提速,同时中央财政继续在金融税收政策上支持外贸企业,世界各国其实都在做和通过相同的事情;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战与中澳贸易战持续升级,前者上升到世贸组织体系,后者上升到国家行政方面。摆在中央政府面前的不仅仅是这两宗贸易摩擦。 日本近10年经济的零增长或许才是导致政坛混乱的根本原因,日本本届政府又下课了。随着国内经济局势的恶化,萨科奇也开始变得低调,贝卢斯科尼的性丑闻越来越大,梅普矛盾公开化,在经济动荡的时期,世界政治也开始变得有些脆弱。两者的传导机制较之前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这并不是一个和平的好兆头。 需求减少,但为刺激经济而进行的供给在无限放大,这点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话题,美国印钞,欧元区印钞,日本印钞,中国印钞,在印钞票的比赛过程中,唯一确定的是钞票本身多了,但增多的钞票还是不足以给整个市场的信心加温,因此美国CPI与PPI下跌,欧元区是,日本是,中国也是。世界陷入了日本迷失10年的尴尬,即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都很难刺激到需求市场。与之伴随的是钞票自身近亲繁殖系统疯狂的热情,全球股市普涨,日本、英国、韩国、中国楼市普涨;黄金普涨;石油普涨;有色金属普涨;铁矿石普涨;铜矿石普涨。除了实体经济收缩以外,金融哪怕是金融系统的远亲都在涨。 但日渐扩大的失业率,将会无限压抑需求市场的扩张。基于人的基本理性和本能,一个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个体与一个面临失业或者在苦苦寻找就业的个体,不管财富有多少,他们的消费实体和消费心理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就业失去了明天以后,全球各国都面临着一个如何给消费个体解释明天的尴尬局面。策略就是我们看到中国式的智慧在全球通用,对一个数据解读总能出现让消费者开心的角度,比如说衰退,我们可以用负增长来描述,比如说数据同比大幅度下降,环比下降,我们可以用降幅收窄这种术语来表达,但问题是消费者每天都在环境中生存,没有信心经济不行,但如果只看到信心,消费者自己也会嘲弄自己。 在房屋、汽车消费遭受重创以后,还有什么能激起消费热情,从目前来看,美国没找到,欧洲没找到,世界也没找到,而这两者引起的经济重创还在过程中,美国天量的房屋存量如何来消化,能否让这些以财富为名词的房屋像上世纪教科书上的牛奶一样被恢恢湮灭,这是个难题,因为谁来承担这个具有金融尺度功能载体消失以后的损失,美国承受不起,世界也不同意。美国经济陷入了死胡同,受到金融冲击,美国科技产品市场收窄,不能增加新的就业,受到全球生产的萎缩,对美国服务业需求大幅度降低(特别是以金融、咨询、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而美国汽车行业破产,更是摧毁了对就业有巨大容量的池子,美国还可以寻求什么途径,让已经失业的人再就业,如果美国人在长期巨大的失业率压力下,会做何转向,毕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长期承受高达10%的失业率。 指望不了美国的消费,世界贸易市场也将持续缩小,但在经济繁荣时期,美国的消费市场是无限的,因此各个国家只需要考虑扩大生产能力,然后对美出口,就可以获得贸易额和现金,但今天在这个贸易条件下,或者说发展条件已经失去时,世界贸易将进入全球化的以真实有限的需求来决定贸易对象和贸易额度,想象空间被压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