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国营养学会修订的成人钙供给量为:成人每日800毫克;孕妇乳母及老人每日1500毫克;儿童每日360-540毫克。尽管地球上钙元素含量不低,而人类膳食中钙含量却不丰富。所以人类命中注定,始终要受缺钙的威胁。钙摄入不足的直接后果,是血钙含量下降。然而,低血钙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病理反应。例如: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出现明显的激惹、惊厥,甚至死亡。所以维持血钙就是维持生命。但在漫长的生理进化过程中,人类已获得高超的抗“缺钙”本领。每当钙摄入不足时,人体的血钙自稳系统立即增加分泌甲状旁腺,溶解骨钙,补充血钙,使血钙始终保持1%。如果人体长期缺钙得不到纠正,会使血钙自稳系统出现偏差。甲状旁腺逐渐进入亢进状态,进而造成骨钙减少,血钙和软组织钙含量增加的反常现象,称为钙“迁徙”。众所周知,血钙含量常年处在高水平,可以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各种结石、骨质增生,以及食欲不振、情感淡漠脆弱、周身疲惫乏力、骨痛、关节痛、骨质疏松、便秘、心律紊乱、嗜睡、非节律性搐搦、多尿、瘙痒、手足麻木等均与血钙增高、甲状旁腺亢进密切相关。
干扰钙吸收的膳食因素有哪些呢?
①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不足时,影响钙吸收作用所必需的钙结合蛋白质。
②钙-磷不平衡:Ca:P比值介于2 :1和1 :2之间。两种元素任何一种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干扰两种元素的吸收。
③植酸:许多谷粒的外皮中含有植酸,与钙形成不溶性盐(植酸盐),可以阻止钙的吸收。
④草酸:草酸可以与钙形成相对不溶性的草酸钙,能抑制钙的吸收。草酸含量较高的食物有菠菜、甜菜叶、可可。
⑤膳食纤维:低植酸盐的植物纤维与钙结合,影响钙的吸收。
⑥脂肪过多:特别是饱和脂肪过多可以抑制钙结合,影响钙的吸收。
⑦碱性过高:钙在碱性介质中不溶解且利用差。
另外,运动少,血流障碍以及精神紧张、忧郁等均能影响钙的吸收与转化。
钙的来源:
丰富来源:干酪、小麦、大豆粉。
良好来源:杏仁、鱼子酱、棉子粉、干无花果、绿叶菜、牛奶、牡蛎、蛤蜊、蛋黄、虾皮等。
一般来源:豆类、面包、花生酱、杏干、桃干、橄榄、葡萄干、大黄、菠菜、防风、麦芽、海带、黑芝麻、黑豆、榨菜、酥鱼等。
微量来源:芦笋、牛肉、甜菜、胡萝卜、玉石、黄瓜、动物脂肪、植物油、鱼、果汁、蘑菇、猪肉、马铃薯、禽类、南瓜、鲜果等。
补充钙源:骨粉、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磷酸二钙等。
目前市场上专用于补钙产品很多,有人吃的类型不少效果都不太明显。这里面可能有两种因素:一是吃的太少,摄入量不足;二是产品质量可能不太好。其实真正的补钙就像每天吃饭一样,要天天吃,一直到老。有的人认为补钙是为了治自己的病,一旦效果不明显,就放弃食用。有很多这方面的疾病,一旦发展到一定时期,已经转变很多。单靠补钙是不行的,必须采用综合疗法。比如,因缺钙引起骨质增生,重者可以压迫神经,造成炎症和积水。一不注意再受冷风邪气的侵袭等都会使疾病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这种现象,快速补钙可以控制骨质增生的继续发展,同时我们还要采用疏筋活血和祛风散寒的方法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一旦症状消失,有很多人认为可以不用服钙了,结果疾病会再次复发,可能比前一次更厉害。以上这些错误的观点,都是导致不良倾向的根本原因。
有人说,市场上钙产品质量是否优质,吃了能否管用,再说价格太贵,常吃也吃不起。这的确是个现实问题。那么你可以多练拍打,多吃一些补钙的食物,但也一定要坚持下去,才能取得真正的疗效。
(2)磷:磷和钙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在骨骼中的比例是2:1磷占1份。钙和磷只有比例和谐,才能促进双方的吸收。另外磷的重要作用是作为核酸、磷酸、辅酶的组成部分,并参与非常重要的代谢过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类的吸收与代谢,以及维生素B1、B6等活力都需要磷的参与。尤其参与构成三磷酸腺苷及磷酸肌酸等热量贮存,并且在能量产生,转运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食物来源:奶类、鱼、肉、蛋、豆类、硬果等。
(3)钾:钾是细胞内液中主要的阴离子,不仅能调节体液和血液的渗透压,而且可以保持水分的储留,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同时又能保持某些酶的正常活动,促进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时与其阳离子协同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钾和钙的平衡拮抗对心肌的健康活动非常重要。对血钾浓度的改变,则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如某些原因所致的低或高血钾情况时,会产生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死亡。
食物来源:蔬菜、香蕉、红枣、谷类、豆类、奶、肉、柑橘、葵花子、马铃薯等。
(4)钠:钠是细胞外液中主要阳性离子,它可以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维持渗透压,保证水的代谢处于动态平衡。同时协同其阳离子以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浓度。它不但能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反应,尤其可以加强神经肌肉活动的兴奋性。
依据现在营养学观点,钠(氯化钠)也叫钠盐(食盐),成人每天规定6.0克,儿童3.0克,婴儿1.0克。(钾成人每天2-3克,儿童0.05克)如果食钠过多,易提高体液和血液的渗透压造成动脉压升高,而致高血压。重者可导致微循环衰竭而死亡,过少亦可导致类似的症状。
食物来源:食盐、胡萝卜、甜菜、肾脏、海产品、奶等。
3.微量元素的分类及作用:
(1)铁:铁在人体内为3-4克。其作用有①参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合成;②为细胞色素构成成份;③在体内氧的转化的细胞的呼吸中起重要作用;④保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以及良好的记忆力和思维活动。
含铁较多的食物有乌鱼、海带、海虾、猪肝、牛肝、牛肾、海参、黑豆、黄豆、菠菜、黑木耳等。
(2)锌:①锌是人体内多种酶的重要成份之一;②参与蛋白质与核酸的代谢;③参与细胞运输二氧化碳;④维持正常免疫功能;⑤维持正常骨骼骨化;⑥参与生殖器官的发育;⑦促进组织再生;⑧保护皮肤健康;⑨胰岛素的构成成份。
含锌较多的食物有海参、海鱼、海带、鸡蛋、羊肉、核桃仁、松子仁、葵花子、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