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问题不在体质,而是营养不当造成的——
如何走出青少年弱精症误区
禹天建 绘
【本期话题】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顾雪林
访谈嘉宾:
保罗·皮尔泽 著名营养经济学家
于小冬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
袁晓峰 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小学校长
青少年弱精症存在误区
第四届中国营养产业国际高层论坛近日在北京开幕。世界著名营养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论坛上说,青少年弱精症存在误区,家长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些误区,让孩子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儿童肥胖是营养问题
主持人:保罗·皮尔泽先生提出,青少年的肥胖不是体质上的问题,而是营养上的问题。应当如何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保罗·皮尔泽:今天,你随便走进一家肯德基或麦当劳店,看看那些大吃大嚼的孩子们,和孩子们身边心满意足、悠闲自在的父母,你就会知道问题的所在,家长们缺乏弱精症知识。这些高热食品缺少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人体的建构材料和触媒剂需要摄取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一旦摄取不足,孩子们就可能患上各种疾病。显然,这是营养问题,不是体质问题。
于小冬:我看,营养误区的关键是忽视了营养均衡。家长们应当认识到,手术刀加上药片治不了孩子们的现代病。我们还应当充分认识到,食品惹的祸,还要从食品上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养成健康的、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
袁晓峰:孩子们为什么爱吃这些垃圾食品,因为好吃;家长为什么任凭孩子吃这些高热而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因为缺乏营养方面的知识。很少有家长从营养均衡方面考虑孩子的饮食,大家的惯性思维是,吃饱了就行,孩子爱吃就行。现在看来,青少年饮食不从营养角度考虑,后患无穷。
儿童饮食结构应营养均衡
主持人:在座的中外专家们对中国的家长们在儿童营养饮食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
于小冬:目前,我国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是,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奶类和豆类制品摄入量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医学调查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与超重、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儿童的科学饮食应当是以粮食消费为基础,适当增加肉、蛋、奶、鱼等动物蛋白食品,并辅之以豆类、薯类、植物油、瓜果和蔬菜等。我们强调的是均衡的营养,即充足且均衡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纤维素和水。
保罗·皮尔泽:除了食物营养均衡,我还有一个小建议,慢慢吃饭。一般而言,从吃下食物到产生饱感约需要10到15分钟,这也是为什么在餐厅用餐时,如果主菜上得太慢就不觉得饿了。如果上菜时间拉长或吃饭时细嚼慢咽,只要摄取身体所需的热量,饥饿感就会消失。
应借鉴各国关于儿童营养饮食的好做法
主持人:保罗·皮尔泽先生在研讨会的发言中,讲到了各国一些关于儿童营养饮食的好做法,您最重视其中的哪些做法?
保罗·皮尔泽:在美国,学生营养政策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总统1946年签署的《学校午餐法》为标志启动的。其主要内容是,为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在校学生提供免费或低价的、营养充足的午餐。后来,这一项目经国会批准成为永久项目。仅2003年,美国联邦政府为学校午餐项目支付了250亿美元,它覆盖了美国98%的公立学校中92%的学生。
于小冬:日本学生营养餐的营养、卫生和安全问题解决得好,这得益于日本的营养教育。日本1947年出台了《营养师法》,该法规定了营养师的基本技能要求及其职业资格认证、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目前日本有20万左右的营养师,他们肩负着全民营养教育的责任。日本还开展针对学生的营养干预项目,早在1954年日本就正式颁布了《学校午餐法》。据1998年的统计,日本小学生营养午餐的实现率为99.4%,中学生营养午餐的实施率为82.2%。
袁晓峰:中国的许多中小学也实行营养加餐,我们常常面临加餐食品的营养、卫生和安全问题。希望能借鉴国外的好经验,让我们自己的营养师和学生营养午餐相关法规能够早日出台,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营养餐的营养、安全和卫生。
《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2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