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肌肉比女士多,體形又比女士高大,活動量又高,所以男士都知道每日需要熱量比女士多,大多放縱地吃。
其實不同年齡男士有不同營養需要,今期男士營養系列,就由營養師為少男解釋營養需要。
少年時代容易亂食暴食
余思行說,對於少男,大家着眼點都不在營養,因為這段時期的男性正面對生理(發育)及心理的改變,所以營養方面大多被忽略。但正正因為各種改變,例如環境、升學、生理變化、壓力等,令他們不知不覺中習染不良飲食習慣,例如暴飲暴食、嫌棄正餐、零食當飯、快餐填肚等,結果是攝取過多熱量,但卻營養不足,令身體過胖,卻沒有活力!
所以余思行提醒父母要及早為子女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男孩到了少男時期,更要特別注意其飲食,重點是均衡,必須包含低脂蛋白質、蔬菜、水果及全穀類,並配以低脂奶類食品以補充鈣質。「年輕時吃得健康,等於打好基礎,可以減低日後的患病風險!」
以下九點,少男飲食要謹記:
1.日日吃早餐
早餐是健康生活的第一步,為早上活動提供充足能量;不吃早餐的人,早上精神較差,腦筋轉動較慢,上堂較難專心,影響學習,午餐時亦會因太肚餓而進食過量。
2.小吃要健康
小息期間,在學少男很少進食,但原來在上午或下午進食健康小吃,例如一個生果或一包餅乾或果仁,可以持續為身體提供能量,促進新陳代謝,並可避免正餐時狂吃。
3.蔬菜要充足
每日兩份水果及三份蔬菜,是健康生活指標。充足的蔬果為我們提供維他命及纖維。不吃蔬果的兒童或少年,抵抗力差,患傷風感冒的次數比同齡者為多。
余思行建議少男不妨在小息時進食生果,或在打球、運動後吃;而父母為兒子準備三文治時,不妨加入蔬菜。
4.蛋白質 要計數
少男由於睪丸素分泌多,這段時間如配以適量蛋白質,最容易增肌,加上阻力運動,很快便可以變大隻仔。不過蛋白質食物不需要過量,余思行指出應多選擇進食瘦肉類,例如去皮雞肉、火雞肉、魚肉,盡量吃白肉比例多於紅肉,因各種研究均指出多吃紅肉會增加日後患癌風險。
另外少男同樣要多吃魚,每周兩次最適宜。亦可加入一些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腐及乾豆在日常餐單中。
5.脂肪要健康
脂肪是人體必需營養素,但進食脂肪類食物絕對要揀擇,例如快餐店的炸薯條、炸薯餅、炸雞、炸洋葱圈等,大多含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發育時期宜少吃。父母在家中烹調時,宜用橄欖油、芥花籽油、粟米油等煮食油。
6.鈣質1,000不能少
別以為女士才要補充鈣質,其實任何性別任何年齡人士都要補充鈣質,才能維持骨骼及牙齒健康。少男每日需要1,000毫克鈣質,最好每日能飲兩杯高鈣低脂或脫脂奶,便能提供每日需要的三分之二鈣質,加上日常飲食如進食豆製品、芝士、綠葉蔬菜、高鈣麵包等,每日1,000便輕易達標。
7.維他命D要補充
維他命D是打開鈣質大門的鑰匙,沒有它,鈣質便無法進入骨骼。適量曬太陽有助身體製造維他命D,少男多愛陽光,所以大多不缺維他命D。但較少戶外活動的少男便應注意,可從食物中攝取,例如添加維他命D的牛奶、魚類、肝臟等,或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
8.補豐富鐵質食物
鐵質幫助製造紅血球,紅血球將氧送到身體各部位,缺乏鐵質會貧血,令身體容易疲倦,所以說,鐵質是能量的重要元素。少男每日大約需要8毫克鐵質,可從綠葉菜、肉類、提子乾、添加鐵質的早餐穀物等攝取。
9.運動增活力
少男要發育得好,除了進食均衡外,亦要配合適當的運動,才能令骨骼及肌肉成長。「要幫助骨骼健康,每日半小時的負重運動,即利用雙腳作支撐,刺激骨質生長,例如跑步、籃球、足球、舉重等;如想刺激肌肉生長,可每周兩至三次進行力量訓練、阻力訓練運動,如舉啞鈴、健身器械、彈性橡筋、游泳等,都能幫助肌肉纖維生長。」
兒童及青少年熱量表(卡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