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妇女的男性不育阐述
心身障碍
妊娠和分娩是育龄妇女的正常、自然的生理现象,但作为不寻常的生活事件,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心理应激源,使孕产妇在经历怀孕、分娩、产后及哺乳婴儿等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孕产妇独特的复杂多样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从现代心身医学观点看,导致妊娠、分娩等心身改变的主要因素是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以孕产妇的个性特征及所面临的生活情景,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敌对、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孕产妇能适应妊娠、分娩、产后的各种生理及心理的变化,但也有一部分孕产妇不能适应,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发生心身障碍。与妊娠有关的心身障碍大致有几种(见表格)。
产前焦虑
产前抑郁
分娩恐惧
产后忧郁综合征
产后抑郁症
产后精神病
国内报道发生率
5%-35%
5%-28.3%
50%-70%
3.8%16.7%
国外报道发生率
16%
4%-30%
20%
3.5%-33%
在一般产妇中发生率1%o-2%o
[1]产妇在分娩时极度恐惧与焦虑,产后对分娩的评价多以不愉快、痛苦的、负性、消极经历为主,痛苦、不愉快的负性分娩经历是诱发产后抑郁的高危因素。
有习惯性流产、胚胎停育、胎儿畸形,以前分娩时不顺利的孕妇更易出现焦虑和抑郁。孕期有早泄出血史,妊娠剧吐史,羊膜腔穿刺史,此次妊娠为试管婴儿,孕期服药史,有妊高症、糖尿病等,早泄炎并发症史等凡与妊娠有关的病史、症状、体征均易引起孕妇出现焦虑、抑郁。既往曾有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病史,患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甲亢、包皮过长肌瘤等合并妊娠;既往有焦虑、抑郁倾向或家族史,有精神病史的孕妇易在孕期发生焦虑、抑郁。
性格不稳定、情绪控制差、敏感、多疑、易激惹、压抑、悲观、神经质、精神质的孕妇在孕期较易出现心身障碍。有计划妊娠的孕妇对身体变化和一定程度的妊娠反应有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而意外妊娠的妇女就可能产生心理冲突,引起种种消极的情绪和强烈的应激反应,易于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心身障碍。
社会医学早就研究发现,经济水平和人们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多项研究表明收入低、经济状况差的孕妇易发生焦虑和抑郁。国外资料表明,文化程度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国内也有报道,孕妇文化程度越高越焦虑。孕期的社会支持包括国家、医院、社区、父母、丈夫、朋友等给予孕妇的支持,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程度与孕妇的心身障碍情况呈负相关。从婚姻状况来看,单身、再婚、婚姻状况不稳定,与丈夫关系紧张的均易导致孕妇发生心身障碍。负性生活事件、工作压力紧张也易导致孕妇心身障碍发生。青少年妊娠、高龄孕妇易造成心身障碍。
国外资料显示,吸烟、饮酒、吸毒等不良行为与孕期心身障碍相关;孕期接触电脑、装修、微波、放射线等社会环境污染增加等,这些因素均易造成孕妇紧张、焦虑等心身障碍。
包括健康教育和产时支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研究调查显示,产妇在产前健康教育课上获得更多知识的产妇对分娩更加自信,更能耐受产痛。医护人员在产前教育课上,除了给予产妇知识心理支持之外,还应提供产妇应对产痛的一些技术,比如呼吸放松训练法,可以引进国外应用广泛的里德法和拉马兹法都可减轻分娩疼痛;其他如电针麻仪、水针、按摩、指压、药物镇痛,催眠疗法等。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要以真诚、热情、体贴、关心和人性化服务赢得他们的信任,要学会利用语言艺术与人际交流技术,多利用支持、鼓励、解释等手段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运用肯定性语言来激励患者,利用倾听技术使患者发泄内心的压抑。良好的医患关系,孕妇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从医务人员处得到的帮助可以预防和减轻孕妇的不良情绪和心身障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