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老年人的男性不育——关爱我们的父母2 阅读[418] 回复[0]
廖志勇
楼主 发表时间:2010-02-04 21:20:46
一、保持心理年轻
1、中年人心理特征
中年人是人们值得珍惜的时期。人到了中年,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实践方面均有了丰富的积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判断和分析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造性思维已经达到人一生中最发达的阶段,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均衡,情绪与情感稳定,对外界不良刺激有着较强的排斥和控制能力,劳动技能较高,是人一生中颇有成就的时期。但中年期毕竟是向老年期过渡的阶段,中年人具有自身的心理特征。
心理处于稳定期和成熟期:中年人情绪稳定,情感理性化,个性也基本定型,在此时人的性格难以进一步塑造和改变。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已达到成熟阶段,能够独立决断。由于此时神经系统的发育已停滞,且脑血流量较青年期有所减少,可表现出记忆不如青年人。
处事成熟而理智:中年人具有较高社会准则及行为规范,待人处事成熟而理智,较少出现非理智性言语和行为,从而能够担当起社会责任。
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及较高的经济水平:中年期是人一生中鼎盛时期,精力充沛,经验丰富,自信而有毅力,具有独特的见解和创造力。能够担负家庭责任,承担子女教育和扶养的责任。
中年人是人生中的“多事之秋”:尤其是一些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承受着家庭、社会、单位的多重责任,压力大,心理负荷重,加之机体从此时也向衰退期过渡,因此易出现较多的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
2、中年期的自我男性不育
1)、注意劳逸结合:中年人切记不顾体力及脑力情况,进行高强度、快节奏的事业追求和奔波,使自己长期处于高压之下,这种做法将危害健康,容易导致身心疾病。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注意劳逸结合,在精神和身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注意适当休息和调节。
2)、善于用脑及合理用脑: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常年沉浸于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中,且强调工作忙,而不进行体育锻炼,精力和体力日趋衰退,这样往往诱发多种身心疲劳反应,脑力劳动大时,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或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保证有充足的睡眠,避免连续工作和学习,控制和减少应酬和夜生活,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
3)、保持健康的情绪:养成乐观通达、身心松驰的心理状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事业追求上要量力而行,切记超负荷,力不从心地拼搏和过劳对身心健康没有好处,要知足常乐。对冲动易怒的人培养其忍耐、克制的能力,这样可消除过多的兴奋性。对性格懦弱者,经过培养和锻炼,能消除情绪波动,变得逐渐坚强起来。
3、导致中年人心理问题的常见诱因及应对
1)、个人重任与心理健康的矛盾:多重责任,压力大,重事业轻健康,盲目拼搏,处于高山不胜寒之中。
2)、家庭中部矛盾:各种关系的处理耗费了大量精力,如果协调不好,必然带来矛盾和烦恼,从而导致身心障碍。
3)、身心疾病出现:随着生理功能的衰退,加之精神紧张、过劳、不良的生活方式,易出现各种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溃疡、癌症及脑血管疾病等。
4)、面临更年期更年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恼、多疑、敏感和其他自主功能失调的表现。
5)、正确对待心理压力:中年人面对心理压力往往采取不良的应付方式,如吸烟、饮酒、服用镇静药。这种应付只是短暂地改善人的情绪状态,最终并不能使情绪变好。应该是增加社会交往,找朋友聊天或放下工作到亲朋好友家串门。自我控制,改变自己的一些看法,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或将注意力转移出来,放在娱乐活动上,进行自我安慰,或短时间避开人群进行自我解脱或自我心理调节。
6)、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进入中年期后,往往从创新期向稳定期过渡,所以中年人对工作要求稳定。但有时一些特殊原因需要调换工作,这时,应该从心理上来适应不可避免的环境变化。要清楚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了解新工作环境、性质和要求。清醒地判断自己能担当的角色,从而找准切入点。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要随遇而安,善于改变和调整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尽力而为,不自卑,不后悔,不要与别人和强者相比,要知足常乐。
二、延缓心理衰老
1、老年人心理变化
心理不服老:许多老年人事业心较强,有理想追求和生活乐趣,虽已年逾花甲,仍努力工作,不顾体力和精力的衰退,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自尊心强:有些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曾有过辉煌成就,生活道路非常顺利,在离退休后仍希望社会、周围的人们一如既往地尊重自己,自尊心较强,不爱听逆耳之言。
疑心重:有些老年人总感到自己经验丰富,年轻人不如自己,常以老观念和自己经验来看待周围人和事,用固有的标准来衡量事物,表现为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东猜西想,疑虑重重。
空虚心理: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转为无所事事,于是出现空虚心理,感到生活无滋味,焦躁不安,情绪不稳,喜怒哀乐变化无常。
个性改变:与年轻时性格不同,出现性子急,耐心差,爱发牢骚、絮叨。有的变得喜欢攒钱,总感到有人要偷自己的钱。对自己的身体特别关注,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害怕死亡到来,而陷入惶惶不安之中。
2、老年期限心理特点
躯体衰老对人的心理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各种身心疾病对心理产生严重影响;脑功能衰退对心理产生影响;固执己见,情绪不稳,病态心理出现等。
3、老年人心理老化的表现
举止行为不灵活,稍有紧张就手忙脚乱,顾头就不顾脚,顾东就顾不了西;对新情况适应和新知识的学习都感到困难;经常胡思乱想,乱猜疑;喜欢谈论往事,常提及当年辛苦与功劳;思考问题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决断;话多、唠叨、爱管闲事;爱计较小事,易怒,为小事爱发脾气,生闷气;不讲究穿着打扮;对性生活没有兴趣;有病易往坏处想,担心疾病或死亡;亲朋好友死亡,恐惧和悲伤情绪油然而生;常哀叹人生短过得太快;喜欢平静与安闲;较计较别人对自己是否尊重;本来自己能做的事,现在不愿意做或不想做了。
4、如何延缓老年人的心理衰老
正确认识心理衰老的危险性,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的,如果一个人心理上没有衰老,完全可以做到“人老心不老”,并可以有效地减缓生理上衰老。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年人应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代替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无为的生活态度。勤奋好学,积极用脑,有研究表明,勤用脑的人不但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也可扩张血管,使脑组织中有足够的血液供应,人在用脑时血液循环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旺盛,有益于兴奋脑细胞的活性物质明显增加,使大脑越用越发达,越用越灵活。将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用积极乐观的情绪代替消极悲观的情绪,学会向前看,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怒,保持心态平衡。兴趣广泛,培养起多种兴趣,消除孤独和烦恼,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运动除了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预防血管硬化,增加大脑血液供应外,还可使人身体健壮,心情舒畅,保持心理年轻。保持衣着整洁、明快,适当的服饰打扮,能促进人们健康向上,充满朝气和活力。
5、预防离退休后的心理问题
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A、孤独、空虚、自卑;B、忧郁、烦燥不安;C、不与外界交往;D、心理老化加快;容易发生身心疾病。
预防老年离退休综合症:A、离退休前做好心理准备,计划好退休后的生活,也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根据自己的特长决定,这种心理准备一般在一至两年就要着手进行;B、离退休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一些自己喜爱或者是适合自己体力和专业的社会活动,尤其是一些公益事业,为社会发挥余热,摒除无用感;C、培养业余爱好,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丰富生活,激发起生命活力;D、运动健身,“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想获得身心健康,必须克服心理老化和不爱活动的习惯,参加适合自己体力的活动;E、人老有“心病”,及早就医,如心理障碍严重,应及时到心理咨询门诊就医,以顺利地渡过离退休的初始阶段。
消除自卑感离退休后遇到了社会角色的转变,身体状况、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改变,进而产生“不中用”、“心有余而力不足”等强烈自卑感。那么,怎样克服这种转换所产生的不适应呢?首先应对自己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人生在世并不是只在工作岗位上做贡献,在家庭也可有所作为。一个人辛苦工作了几十年,对家庭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帮助,离退休在家趁自己身体还好,应为家庭尽一份自己的义务。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平静地安排好退休后的生活。
克服失落感及孤独A、不断探索和追求,充实自己的生活;B、克服消极情绪,重新安排晚年生活;C、改变旧有的生活环境,扩大人际交往;D、培养多方面的情趣;E、生活起居要有规律;F、结交伙伴,防止孤独发生;G、在情绪低落时,应多寻求帮助;H、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
三、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1、以满腔热情的态度看待生活用消极失意的态度来看待生活,不但体验不到美好的感受,反而会消耗精力,产生自我怜悯感,损害自尊并产生失落感。老年人若以满腔热情的态度看待生活,就可以减轻由不圆满和失落感造成的痛苦,使生活充实,产生愉快感。主要做法是:对某些不满意的事件,首先要原谅自己对现状不满意的态度,然后改变自己的态度,由反对变成赞成,说一些改变自己观点的话。
2、避免走极端有部份老年人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消极现象不理解,进而产生消极与悲观情绪。老年人产生极端认识主要是由于对事物判断不恰当所致,主要是夸大了事物的消极方面。排除极端的认识,可以避免情感上的大风大浪,情绪上大起大落,防止焦虑和烦恼。避免走极端的做法是:看自己对事物是否有夸大,夸大到什么程度,并观察一下,当对事实进行夸大时,自己对夸大的感觉怎样,是带来欢欣感,还是失望感,是否带来焦虑和烦恼。然后选择一件常常用极端的观点来看待的问题,并用更客观、更准确的方式来评论它,在说话时要努力控制自己,并改变话题,这样可以避免走极端,减轻焦虑。
3、不要一味地寻找公正许多老年人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公正,一旦找不到公正就愤怒、忧虑或者是失望。人们渴望公正,在没有公正时会产生不愉快,寻求公正并不是什么错误的行为,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公正,若未如愿,便消极处世,这就是错误的。可采取一些方法避免:A、自我提问,将自己所见的各种不公正现象列出来,自己向自己提问:这些不平等现象会因我愤慨而消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有时可逐步走出寻求公正的这一心理误区。B、不用极端言词:将“太不公平了”,改为“真令人遗憾”,或者“我倒希望、、、、、、”。这样就不至于对周围发生的事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并逐步接受现实。C、不要求别人与自己一样:不要根据自己的行为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与别人有同等的待遇,也就消除了不公正的心理误区。
4、远离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主要指抑郁、紧张、焦虑不安,这些不良情绪往往影响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从早到晚,日复一日。这些负性情绪一旦改善,就可以使老年人走进安乐、宁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