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俗称“肺痨”,它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它发生、发展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由于出现明显的病理特征,病人会产生消极,多疑、恐惧、悲观等心理状态,使病情加重,形成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要在七分养上下功夫,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避免病人出现负性心理,通过认知干预等方式予以处理。
一、长期服药的负性心理
1、怀疑,对医务人员不信任
当病人得知患肺结核往往首先产生怀疑心理。询问医生的技术水平,职务职称,诊断是否正确,联合用药是否有效,剂量是否合适等等……当得到医务人员解释时还疑虑重重,不肯吃药,影响治疗。这样一来往往在治疗初期会产生抗药心理。有的认为医生说严重了,吃半年或一年的药没必要,治疗中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身体无自觉症状就自行停药了。
2、抗药心理
药物不良反应,出现肝功能损害症状;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肾功能损害症状:腰疼、尿酸高;引起神经兴奋;的视神经损害;服药后皮肤出现荨麻疹等等。当一旦出现上述某种药物不良反应则会停止继续服用该药治疗。以及服用后尿液呈桔红色现象,都会使患者出现抗药心理,影响肺结核全程规律治疗。
3、药价问题
目前药价对于中等以上家庭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收入低或已下岗人员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往往由于经济问题部分患者会为了维持家庭生活而拒绝服药。
4、思想不重视
有些人轻视病情,没有把医务人员的话记在心里,其中18~25岁年青人占多数。不定时、不定量服药,不按要求服药,如:需空腹服却迟迟饭后才服,服药期间抽烟、喝酒,甚至拒绝服药。这些人绝大部分成为复治病例的来源。
5、 影响饮食与外形 结核病患者服药其间饮食要求禁忌烟、酒;禁忌辛辣、肥腻、甜味食物,为防止过敏反应服用时应避免吃鱼。个别患者服用药后可有食欲不振,或皮肤出现粗糙、灰暗。这会给少数美食及爱美的患者带来烦恼或出现抗药心理。
二、认知干预及对策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待病人要细致、体贴入微、热情。使病人消除陌生感,适应病房生活,同时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对于各种疑虑给予耐心、令人信服的解答。同时讲解肺结核诊断、治疗等知识,让患者认识疾病,了解疾病。帮助患者心中树立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服药原则。从而提高医护人员在患者心中的威信,建立权威效应。
2、针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服药期间随时密切观察,一旦有不良反应及时对症处理,如肝、肾功能下降,给予肝太乐、肌酐、等进行保肝、保肾治疗。待调节正常后继续服药治疗。皮肤出现荨麻疹,告知病人服用后尿液变桔红色是正常现象,停药后症状消失。消除病人恐慌引起的抗药心理,使患者认识到坚持服药的必要性。
3、对于符合免费治疗条件的患者推荐到指定医院免费治疗 对出院继续服药患者尽量到平价药店买药。帮助肺结核患者都能得到按时服药治疗。
4、对于游戏人生者给以耐心思想教育,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端正态度,明确住院目的 提高病人素质,克服不良习惯。纠正非理性信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认知重建的目的。摆脱抗药心理意识,提高服药自觉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服药治疗,同时加强服药管理,加强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及增强责任心,待患者每次服下药后方可离开。避免漏药、不规律服药的发生。
5、 结核病患者应当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 为避免服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应注意饮食多样化及色、香、味、形等。应在营养师指导下科学饮食,如多食含钙丰富食物,牛奶、鸡蛋、排骨、大豆及其制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宜可选用清热、利尿、祛痰、收敛作用食物,如:莲子、百合、绿豆、鸭梨、西瓜等等。为服药治疗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病患各时期的心理护理
1、根据每个病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心理护理。病人入院后,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希望医护人员同情帮助自己,把自己的康复的生命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初发病人对病感到害怕,复发病人又担心不能治愈,而悲观失望,护士应该用良好的神态和语言,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对发病要以安抚为主,对复发的病人则着重于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根据长期的住院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病人病程长,情绪上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护士及家属应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症进行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关键是组织好病人的情绪生活,指导帮助病人做到情绪上的自我节制。
3、根据心理学的特点去接近病人。做好病人的重大生活护理,应细心观察病人的举止、言谈,以了解病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特征、病情的由来和经过,抓住病人的心理特点,做出相应的护理,满足生活的需要。
4、根据心理特征做好出院指导。出院病人,一方面因病愈而高兴,另一方面担心回家后没有良好的休养条件而使疾病复发,又怕把传染给亲人。护士应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出院指导。普及知识,解除病人及家属的紧张焦虑状态,并能遵医嘱积极主动进行合理、全程化疗,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