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好,介绍大伙看看

2012-02-25 16:26 | 责任编辑:大理曙光男科医院 | 来源:网络转载 | 点击:

男性不育1---觉得好,介绍大伙看看 (2008-01-06 23:18:54)

标签: 转载 健康

 一、传统的心理学概念

(一)哪些症状是心理疾病  身体不适是件让人痛苦的事,但得感冒大家都能意识到去内科看病、腿疼去看骨科,而有些不适,如失眠、精神不振、疼痛、全身不适、烦躁等,却不知该去哪里治疗,四处奔走、检查、找中医,犹如患了疑难杂症。其实,很可能就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复杂多样,与平时大家所认为的心理疾病即为精神疾病不同。以下症状属心理疾病范畴,应去看心理医生。 1.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睡、夜惊、夜游、梦痍(经常被噩梦惊醒)。 2.情绪障碍。持续的心情低落、消极观念、兴趣减退、身体不适或消瘦、话少、活动减少;或情绪高涨、高兴愉悦甚至欣喜若狂及易恼怒、脾气急躁、言语多、自我评价高或夸大、行为卤莽、睡眠减少而精力充沛。 3.应激相关障碍。由强大的精神刺激或持续不断不愉快处境导致抑郁、焦虑、害怕情绪,警惕性增高、失眠、过分担心,遇到与刺激相似境遇感到痛苦。 4.精神障碍。思维特殊,有时逻辑推理荒谬离奇,或言语中心思想无法琢磨、行为异常、自言自语、表情淡漠、疏远亲人、生活懒散,部分病人有敌意、冲动,此类病人多不认为自己得病。 5.焦虑障碍。莫名紧张、恐惧、坐立不安,不时心慌出汗,症状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症状出现前不可预测。 6.强迫障碍。有明知没必要却控制不住的情绪、观念和动作,如反复询问、反复想一件事情、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重复做某一动作,患者对此痛苦不堪,却无法摆脱。 7.恐惧障碍。患者对某种环境、任务或物体产生强烈的恐惧,自已知道过分害怕不合情理,但不能克服,多用逃避方式应付恐惧。 8.疑病障碍。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多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某种严重躯体疾病,反复就医检查。医生解释和医学检查的阴性结果不能打消其顾虑,即身体有某种器质性病变,也不能解释患者所诉症状的性质和程度。 9.疼痛障碍。持续、严重的疼痛,疼痛不能用生理现象或躯体疾病作出合理解释,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因素直接导致疼痛的发生。经检查未发现疼痛相应的躯体病变。 10.神经衰弱。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多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 11.进食障碍。(1)神经性厌食,多表现在爱美的青少年女性身上。为降低体重故意限制饮食,回避可导致发胖的食物,自我诱发呕吐、自我诱发排便、过度运动或服用利尿剂,导致厌食、消瘦、闭经、虚弱。(2)神经性贪食。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泄、禁食等方法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神经性贪食者常有神经性厌食病史。 12.器质性精神障碍。有明确的躯体疾病、脑部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肝脏疾病、肾衰、脑血管疾病等。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充分。同时伴有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个性改变、意识障碍。以及兴奋、躁动、胡言乱语、易喜易怒、情感脆弱等。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工作、学习能力受损。 13.性心理障碍。阳痿早泄、性冷淡、异装癖、恋物癖、窥阴癖、露阴癖。

(二)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专家们所依据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社会适应标准,一是医学标准。大多数专家倾向于用社会适应标准衡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专家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是: 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 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作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 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三)心理病因

1、中医养生话“七情”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情志伤肝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可诱发高血压。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 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情志伤脾胃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情志伤肺 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甚至有的人因此而得了癌症。情志伤肾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致人于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虚者风烛,百疾易攻”,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俯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文章相关标签: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Copyright© 2011-2012 大理曙光男科医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QQ:4847844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