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第一次去上新生心理保健课,白天忙来忙去的,导致备课很不充分,而且对上课时间的估计相当有问题,可能是我语速太快的关系,不过说实话绪论课也实在没什么好发挥的,结果不到一个小时就把心理咨询中心的规定动作讲完了,还好下午稍微准备了一点,把心理学的基本流派稍微讲了一下,然后把《考试焦虑测试量表》给他们做了一下也花了不少时间,最后让所有的人一起玩了几次拍掌的小游戏,总算把时间拖到快八点,布置了一点作业,提前下课了。
今天上课的感觉相当不好,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上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感觉好累,什么都不想说了,这段时间天天熬夜的效果终于开始显现了,需要好好休息了……
上午终于把JWK的征兵政审的材料整完了,再把YWS的材料重新EMS出去,征兵政审基本告一段落;不过WYX又给我惹出大麻烦,把商业办得罪了下次再想接商业活动就难度大了,算了,先不想那么多,烦……
晚上本来准备把团代会报告搞出来的,貌似状态很差,先休息下再看情况吧,明天本科教学评估校外专家预评估,7点50分就得到位,估计又是一天折腾。不过明天晚上无论如何得把团代会报告初稿拿出来了……
附:第一次课程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总论》
健康概念的演化
1、健康的初始概念 20世纪初,《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没有疾病和营养不良以及虚弱状态”,这种解释是一种生物医学的模式。 2、健康新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宪章,“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这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亚健康的概念 “次健康”、“疾病前状态”、“灰色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一般来说,亚健康状态由四大要素构成: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4、21世纪健康新概念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1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整合。
10条健康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其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的适当的调控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米特曼提出的一个正常人的行为标准: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有价值”之感; 2、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别不应对个人在性方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或歉疚;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 7、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作过分的否认或压抑; 8、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9、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及个人生活目的中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 10、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11、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或动机;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作过分的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