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鸡蛋的故事 2012-01-13 16:14:34
阅读(9)
系统分类:生活 个人分类:默认 关键词:
鸡蛋,对于现代人来讲,只不过是一种富含营养的普通食品。街面上,超市里,卖鸡蛋的比比皆是,且价格适中。想多吃就多买,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煎炒烹炸任你选择。现在有些孩子可能是从小吃得鸡蛋多了,还对鸡蛋产生了厌恶心理,有时只能当成任务来给大人完成。可是对于出生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人们来说,在那个正长身体的年代,却是奢求,也或是梦想。
在我幼年最早的记忆里,就是饿的哇哇大哭,哭的全身抽搐的情景。
当时我们家在兖州岗子街一处铁路家属院里居住。这天一大早,母亲便支起煎饼鏊子摊煎饼,全然忘记了已经起床就在母亲身边看着娘摊煎饼的我。我坐在娘的身边,闻着煎饼的幽香,胃口被煎饼的香气勾起了馋虫,肚子咕咕作响。因为还不到两岁的缘故吧,还不知道给身边的娘要饭吃。但是强烈的条件反射,由肚子里的饿,变成了哭号。声嘶力竭的哭声,惊动了一心专注摊煎饼的娘。忽然想起在身边的二儿子起床后还没吃一口饭,应该是饿的哭泣。娘迅速灭掉鏊子下的火,将我抱起来,口中念念有词:“孩孩饿了,孩孩饿了。娘光顾了摊煎饼了。”可是我的哭声已经变成了抽搐,浑身抖动,上气不接下气,已经哭不出声音来了。娘一边哄着我,一边卷起一张煎饼,还进屋,随手从窗台上拿下来盛着白绵糖的瓶子,熟练地将白绵糖卷在煎饼里,然后咬下一大口,便在口中咀嚼起来,待煎饼在母亲口里嚼细嚼烂之后,便用手指从自己口中接起来,送到我咧着大嘴哭泣的口中。吃下了食物,哭泣也便慢慢消停了,但是依然抽搐。待吃饱喝足,我也哭累了,依然抽搐着在娘怀里睡着了。
这个时候我已经有了三弟。据母亲后来对我讲,我小时候,只吃了不到一年的奶水,由于在我半岁的时候,母亲又怀上了三弟弟,所以母亲的奶水就很稀少了。主要靠母亲的嚼食喂养。所以我就是吃着娘口中嚼过的食物长大的。吃什么呢?我极力回忆吃过的嚼食,竟然全都是吃的煎饼,都是吃娘嚼过的煎饼糊糊。如果加以区分的话,就是掺杂在煎饼里的或烤鱼子或白糖,有时还会用咸菜做佐料。要用现在的观念,怎么也得蒸几个鸡蛋羹来给孩子充饥呀,看来当时家中没这个条件,也或是舍不得买,也或是没这方面的知识。总之在我幼年、少年、青年时期家中是很少吃鸡蛋的。
在我的记忆里,只有每年的端午节每个孩子才能吃两三个煮熟的鸡蛋,平时基本与鸡蛋无缘。其实家里每年都饲喂着不少母鸡,为的就是不上街买鸡蛋。可是鸡下的鸡蛋都到哪里去了呢?告诉诸君吧,都腌成咸鸡蛋了。而且还将腌渍的先后顺序在鸡蛋上画上记号。腌成的咸鸡蛋主要给父亲享用。因为父亲在铁路上当行车值班员,需要值夜班,就在当夜班加餐的时候当下饭的佐料。所以孩儿们也就捞不着打馋虫了
记得1959年之后,父亲响应国家号召,离开鲁西北的一处小火车站黄桥站,去支援国家大西南铁路建设。留下我们娘五口人,在那个前不靠村后不着店,已成为火车乘降点的车站家属院里生活。在此境况下,母亲饲喂了不少母鸡,把攒下的鸡蛋腌成咸鸡蛋,准备父亲回家探亲时带到贵阳享用。因为母亲告诉我们,只有父亲吃好喝好身体强壮,我们家才有希望,才有钱花。这也就说明,我们小时候很少享用鸡蛋的缘由吧。
1961年,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也就是我父亲去支援三线建设两年后,我们全家的户口粮食关系被下放到农村。过上了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的困苦生活。为了换取点粮食,母亲从驻地买了三四十斤化肥带到缺化肥的老家泰安,换地瓜干以补贴家用。一位双脚几乎残疾的小脚女人,不但要扛着三四十斤化肥,还要带着我只有两三岁的小妹妹和六七岁的小弟弟。其中所受的劳累只有母亲能够做到。家中就舍下我和三弟弟两个人看家了。
有一天(微博),三弟到厨房里去,正在厨房里下蛋的老母鸡突然惊了,在厨房里一阵乱飞,乱扑腾。不但打碎了刚刚下的鸡蛋,还打碎了放在窗台上的一摞吃饭碗。当时急的我四窍冒烟。这不单单是鸡飞蛋打,还搭上了一摞饭碗。你说这事够倒霉的吧。母亲这时又不在家,我们兄弟俩只能用盘子盛饭了。母亲回来也倒没埋怨什么,给我钱叫我去四五华里以外的农村供销社去买饭碗。可是谁知道,买饭碗还要票证,我哪里有呀,便与营业员说好话,讲述(微博)家中鸡飞碗打的事实。还算不错,营业员竟然卖给我六个大黑碗。这六个大黑碗就像刚刚出土的文物一般,碗口大的像人头,碗底却小的如茶碗。碗的四周粗糙的像粉刷过干燥的水泥墙壁。在那个年代只要买出来那可就大喜过望了,心里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因为全家人终归有了吃饭的饭碗了。
别说平时捞不着吃个鸡蛋,就是孩生日娘满月也少见鸡蛋的面。记得有我小妹妹的时候,我已经12岁了,还是娘深更半夜把我叫起来,让我到远离家属宿舍三四华里的农村,为我娘请来的接生婆。还是我听从娘的指挥,做的小米粥,煮的熟鸡蛋。当时煮的鸡蛋是不少,可是挡不住我们这些不大不小三个小馋猫呀,一人分俩就是六个呀。记得娘就是喝了一碗小米粥吃了两个鸡蛋。这可是坐月子啊。怨不得母亲年纪稍大大之后,身体那么多毛病,都是月子里坐下的病啊!
我1974年结婚,1975年大女儿出生。那时候在农村买鸡蛋还算好买。所以孩子小时候没少吃鸡蛋。但是微薄的工资也感到鸡蛋价格的昂贵。虽说只有六七毛钱一斤。平时大人也倒能抄两个鸡蛋改善改善生活。朋友来了也会抄上葱花鸡蛋招待客人。但是会过日子的老伴,始终坚持自己喂鸡,把它当做自家吃鸡蛋的来源。由于挣得工资既要养活自己和孩子,还要给家中老人养老钱,所以有时还要把自己鸡下的鸡蛋卖到饭店挣几个零花钱补贴家用。
1979年,二女儿出生时,老伴没养好身子。身体严重虚弱,全血性下降。在这个时候,老伴还把攒下来的鸡蛋卖到饭店。都没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儿。唉!都是穷惹的祸。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收入高了,烦心事,挂心事越来越少了。市面上各类食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也敢花钱了,所以吃个鸡蛋,就想喝凉水那样容易畅快!再也不为吃个鸡蛋发愁了,再也不把鸡腚眼子当银行了。美好幸福的生活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