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也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棘手的问题。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而这种习性则成为诱发孩子心理疾病的病灶,导致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性格孤僻,受挫力差,易患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心理问题和疾病。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独生子女中约30%有适应能力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病灶是潜在的危机,是一颗定时炸弹,到一定时期就会爆炸,引发心理疾病和更严重的后果。
八、 投资人士:心理失衡
从事投机如买彩、炒股的人群,如果长期投资下去而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报,或资本受损,必然会产生挫折感和心理不平衡。这些投资人士心理长期焦虑不安,波动起伏不定或处于失衡状态中,极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九、中老年人:缺少关爱
随着我国社会老年化进程的加剧,对老年人晚年的精神关爱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以满足,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实际上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尤重于物质帮助。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老年疾病患者中50%—80%是源自于老年人的心理疾病,而约70%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的,如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的“空巢现象”。由此可见,老年人的晚年失爱已成为诱发老年人心理疾病的一大病因,社会和子女应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
十、弱势群体:失去信心
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有许多人因种种原因而产生不适应感,如对社会上的不公现象看不惯,对一些改变了的生活习惯不能适应,信仰的泯灭而产生的无归属感等,这些往往导致现代人心理失衡和对生活的无望感
心理旅游放松心情
心理旅游是一种新的放松心情的好方法。
“心理旅游”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就是和一个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一同上路,在大自然中敞开心扉,面对山水说心事,在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
与一般的旅游相比,心理旅游究竟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作为心理旅游的最早发起人之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杨霞女士告诉记者,心理旅游是用来做心理康复的,可以带来深度的放松。
心理旅游教人学会休息,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累,实际上不是体力透支,而是不会休息。比如,国庆长假,有些白领人士觉得平时工作太累了,选择打牌、听音乐、看电视等看似很放松的休闲方式,还有人干脆睡上好几天的觉,实际上这些并不是科学的休息方式,为什么?原来,白领人士的疲惫大多属于脑力疲惫或者心理疲惫,并非体力疲惫,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缓解这些人的疲惫感。
“通过心理旅游,我们希望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休息。比如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进行有益的社交活动,使大脑在运动中得到放松,调整好精神状态,才可以解决脑力疲惫和心理烦累的问题。”杨霞教授说道。
心理旅游与众不同和普通的旅游方式相比,心理旅游的组织者会在旅途中做一些非凡的安排,比如:
组织集体活动。组织者将旅游团分为几个小组,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集体活动,比如爬山比赛,以各组最后一人到达山顶的时间计为该组成绩。这样,大家会自觉地互帮互助,被关心的人有感激心情,给予关心的人有助人心态,相互之间就会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此外,旅途中还会穿插一些心理游戏。
精心选择景点。心理专家会选择一些既美丽又艰苦的地方,这样,旅游的时候很苦很累,回到工作中以后,才会回味无穷。杨霞教授认为,要想得到真正的休息,不要选择一些过于舒适的景点,像海滩,人们只是在海边躺着,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又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进行心理疏导。旅途中,心理专家会为大家梳理情绪。比如参观草堂时,团员们围坐一起,沏上一杯茶,以第三人称讲出自己的问题和感受。专家不会做出是非判定,但会帮助团员总结其行程中的表现,进行提示和疏导,有时还会讲解一些社交技巧。
“以前我们还会进行心理座谈、敏感性练习、团体练习等心理治疗活动,但是现在取消了,因为这样做,无论对团员还是咨询师本人来讲,都很累,通过旅游放松的效果大打折扣。”杨霞教授告诉记者。
心理旅游要加强社交练习“所谓心理旅游,这是中国心理学提出的新概念,在美国还没有这样的说法。”记者采访了美国执照心理医生张源侠博士,他认为心理旅游是一个新事物,其心理学内核其实就是展开社交练习,大家开心地游山玩水,再穿插一些社交技能练习是心理旅游独到之处。加强社交练习,心理旅游就会有收获。
张博士认为,社交技能练习对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非常重要,“美国篮球、橄榄球比赛为什么那么火,因为那里也是社交场合,大家在球馆内进行了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放松了情绪。”“旅游黄金周,旅游是开心的,不会带来什么心理问题,问题往往出在旅游不便所引发的问题上,诸如事故、误点、受气、拥挤、失物等等。在出发前,对这些意外多做预备是很重要的。”张博士最后非凡提醒。
说“闲话”能增进感情
适当说闲话能增进人际关系,最近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称。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人类生物学学者对太平洋岛民、美国中学生、纽芬兰和墨西哥居民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每天约有1/5―2/3的人曾议论过别人。对此,研究者称,闲话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说闲话可以让人们懂得彼此之间如何信任以及信赖的程度等。
生活中,到处充斥着闲话。朋友聚会时,某人不在场,总不免成为大家议论的对象;同事聚餐时,不在场者一样难逃被“编排”的命运;而邻居聚在一起,常会张家长、李家短地说着别人的是非。其实,只要不以说闲话为嗜好,或存心挑起事端、传播他人隐私、制造谣言,背后议论人也是人之常情,而且,适当的闲话,能够增进人际关系。
首先,说闲话可以为我们的为人处世提供参考。从生理心理学分析,人是评价性动物,总在不断地评价着生活中的人和事。例如对门新搬来一个邻居,你们难得说上一句话,并且你还奇怪为什么他们家总是半夜才有人。这样的评价一般都是误会,一旦你与另一位邻居说闲话了解到,原来这家的男主人是位警察,每天都要忙到夜深人静。你的内心会因过去说过的闲话而触动更深,可能你就会像个大姐一样跟他的妻子说“有事你说话”,从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其次,适当的“闲话”还能拉近“闲谈”者的关系,大家心里都有个假设:说不在场人的“闲话”,是对在场者的信任。尤其对想要加入新群体中的人来说,闲话通常是他们建立人际信任的黏合剂。例如,初入职场,参与议论不在场的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正在融入某个圈子,和一些同事建立了互信关系,让他们感到已经处于一个安全的人际网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