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构建阿珍性主体性的是“处女”话语。这个强大的话语,帖子里随处可见。比如当阿珍知道王胖子夺去了她的贞操时,她憎恨他,认为他毁掉了她的一生的幸福和梦想了。同时她也自责:
我绝望的步行在马路上,看着周围的人好象都在耻笑我,我是个无知的女人,我还是个肮脏的女人。(2007年1月4日)
很明显,在这个话语里,阿珍是个受害者。当陈哥对她表示好感时,她听到一个声音说:
“你已经不是处女了,男人都喜欢处女,他要是知道你不是处女,他会嫌弃你的,会丢弃你的!” (2007年1月4日)
在公共浴室,“处女”话语被进一步强化。在这里,女人们惟一可以掌控的是她们的身体。然而,处女之身和非处女之身标价是不同的,二者巨大的差距最终扼杀了阿珍最后的希望。在接受现实、被“处女”机器完全摧毁之前,阿珍在挣扎。她依然梦想过上普通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只有处女之身才可能带来:
我想过平凡的生活,和一个爱我的男人。我想回到过去,那时候我的身体还是完整的,纯洁的。(2007年2月3日)
这种平凡的生活与“完整纯洁的身体”联系起来,一旦它消失了,一切也都不存在了:“我渴望被摧毁。” (2007年2月3日)
3. 二奶
阿珍作为二奶的主体在她以《我在深圳当二奶》为题在论坛上张发帖子时就已经建立了。然而,阿珍的叙述显示其作为二奶的主体却是模糊不清的。她有时使用“情人”或“情妇”称呼自己,但如果我们把“情人 / 妇”定义为与某一男性保持秘密的、稳定性关系的女人的话,阿珍显然不属于这个范畴。因为她的叙述呈现的是这样的一些话语:“老公”、“非妻非妓”、“与爱无关”、“钱很重要”。
普通话里有不少用于指代(法定)男性伴侣的词,包括“丈夫”、“先生”、“爱人”、“老公”等。前两个称呼比较正式,“爱人”可用于男女男科,凸显了新中国追求男科平等的理想。而“老公”则在很随便的、尤其是朋友之间的谈话中使用。{13}阿珍在帖子里称呼陆老头为“老公”。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阿珍与陆老头之间的关系可以等同于妻子和丈夫的关系。事实上,这个称呼在今天的都市未婚男女之间普遍流行。甚至有报道称,有些十几岁的中学生使用“老公”、“老婆”称呼自己的朋友。所以,“老公”本身是有歧义的,并非一定指“丈夫”。而在回复网友的帖子里,阿珍又使用“所谓的老公”(2006年12月12日)和“男朋友”(2007年3月5日),称谓的变换正好折射出二奶与男人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或不稳定性。
二奶这种不确定性还表现在 “非妻非妓”的话语中。阿珍写到: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有一个家,一个爱我的男人。我很满意。只是这个男人有老婆。(2006年12月22日)
谁不想要个幸福的家呢?即使是妓女也想要过稳定的生活,更何况我呢。(2006年12月11日)
我不认为二奶不道德,我至少……付出了情感和青春!(2006年12月31日)
男人用钱重新获得失去的青春,而女人则用青春获得了金钱。(2007年3月14日)
我曾经想过用当二奶挣来的血汗钱做点生意……(2007年3月11日)
在前两条引述里,阿珍很明确地把自己和“老婆”、“妓女”区别开来。可是在第三条引述中她却把“情感(爱)”和“青春(身体)”并列,前者常常被看作是婚姻的基础,后者却是女性用于交易的资本。第四、五条引述更是把这种二奶关系中的交易本质表现得明白无疑。然而,阿珍仍然不认为自己是“为钱而睡”(2007年2月27日)。她只是觉得身体被玷污了,而这只能用钱来弥补(2007年2月3日)。
尽管阿珍宣称她付出了情感,可她和陆老头的关系与爱全然无关。“我们之间没有爱。”(2007年2月27日)更多地,她认为是家人:
我觉得他更像我的父亲,而不是情人。(2007年2月27日)
我觉得他如此疼爱我,像家里的长辈。(2007年3月11日)
然而,这种“亲情”有时转换为“主人”和“宠物”的关系。阿珍几次提到她是一只被养在房间里的宠物。“宠物”受主人 / 豢养者的喜爱,自然可以享受来自他的供给而不用为一日三餐奔波受累,因此当阿珍提出想做点小生意时,她的“主人”拒绝了:“不要工作。难道我还养不起你吗?”(2007年3月11日)。只是,作为一只被豢养的“宠物”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一定的人身自由:
陆老头变得让人难以忍受了,好像我是他的私人物品。如果我独自出门,或者和别的男人说话,他就会不高兴。(2007年3月11日)
阿珍并不认为自己有错或不道德。“我没有错”话语在开始显得温和,随着叙事的展开,变得越来越激烈:
我不觉得这有错。他喜欢我,我依赖他,没什么好指责的。(2006年12月31日)
在阿珍看来,如果一定要指责什么人的话,那只能是“大奶”、男人,还有这个社会:
要怪就怪男人太贪婪,怪女人看不住自己的老公,怪这社会发展太快,怪中国男人学西方人搞什么性解放,怪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喜欢偷腥。(2007年2月27日)
各种各样的话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在情感甚至身体不断冲突中的年轻女性:一方面,她放弃了自己的身体屈服于金钱和物质以求得稳定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她又遭受来自于自身及社会的压力的煎熬从而想方设法为自己辩护。身份的不确定使得她在感受压力时的抗争也显得那么无力。
4. 网络作家
显然,在阿珍所占据的各种主体位置中,“网络作家”是最强有力的。在网络上,阿珍讲述自己的经历,张贴照片,高达百万的点击率和跟贴证明她成功地“让人听见了自己的声音”。阿珍解释说,她通过在网络上写作才能意识自己的存在(2006年12月20日),而写作的目的则是让人们理解并最终能接受像她这样的女人(2006年12月29日)。阿珍在网络上找到了在“真实”世界里无法获得的表达、澄清、批评、呼吁以及抗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