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气对人体的伤害 伤脑 气愤之极,可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活动,往往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反常行为,又形成对大脑中枢的恶劣刺激。气血上冲,还会导致脑溢血。伤神 生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无精打采。伤肤 经常生闷气会让你颜面憔悴、双眼浮肿、皱纹多生。伤内分泌 生闷气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伤心气愤时心跳加快,出现心慌、胸闷的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伤肺 生气时人呼吸急促,可致气逆、肺胀、气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伤肝 人处于气愤愁闷状态时,可致肝气不畅、肝胆不和、肝部疼痛。伤肾 经常生气的人,可使肾气不畅,易致闭尿或尿失禁。伤胃 气懑之时,不思饮食,久之必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
生气真的会变丑吗? 老年人常告诫我们:“不要生气,生气会变丑。”这句话正确吗?最近一位美国科学家所做的有趣实验给人们提供了启示,他发现,把人在不同情绪下呼出的气体放入一种液体中,液体会有不同变化。伤心时产生白色沉淀,而生气时液体则显得很浑浊。进一步实验发现,人生气时的分泌物甚至可以毒死一只老鼠。专家据此计算出一个人如果生10分钟的气,不亚于3公里长跑所消耗的体能。因此,专家的结论是:人不是老死的,而是气死的。生气不仅会变老,而且会致命。
生气容易得肿瘤 心理状态问题很重要。如果心理状态不好,那你白吃白锻炼了。生气了血流得慢,容易得肿瘤。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了个很有名的实验,拿鼻管搁在鼻子上让你喘气。然后再把鼻管放在雪地里十分钟。如果冰雪不改变颜色,说明你心平气和;如果冰雪变白了,说明你很内疚;如果冰雪变紫了,说明你很生气。把那紫色的冰雪抽出1—2毫升给小老鼠打上,1—2分钟后小老鼠就死了。生气容易得肿瘤,所以有人让你生气,你也别生气。如果你实在憋不住,可以看一下表,别超过5分钟,超过5分钟要坏事,血变紫了。
3、专家称不良情绪会引发心血管病 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臭脾气”,经常会无缘无故为小事发脾气,甚至出门乘车、买东西,也常常会与人大吵大闹。 日前,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首届心身疾病专业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复发、加剧恶化与不良情绪刺激密切相关”。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专家提醒这些脾气不好的人:坏脾气不仅影响社交,而且容易引发心血管病,应该改改了。 紧张刺激心律失常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临床发现,健康人如果经常过度紧张可发生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该所心内科周达新副教授介绍,现在许多30岁左右的年轻人患上心脏病,他们中许多人从没有心脏病的发病史,也没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心脏病的诱发因素。但生活过度紧张、超长时间工作、经常处在压力下和睡眠不足,是引发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猝死的原因。研究表明,“臭脾气”是压力过大、心理紧张的表现,经常心理紧张可刺激心律失常。情绪失控是心脏病发病的潜在因素。同情绪保持正常、波动安详的人相比,坏情绪突发心脏病的几率要增加1倍以上。 噪声让人心烦意乱 上海市曾对1000名经常处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的男女作调查,结果发现:当噪声达50分贝时,人表现有点心烦,缩短熟睡时间;噪声达60分贝时,就会引起烦闷、紧张、易怒,容易神经衰弱;当噪声达80分贝时,头痛、血压升高、心悸、听力受损,甚至耳聋等情况就会发生。实验表明,强噪声造成人的植物神经紊乱,表现为心慌意乱,心律不齐,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情绪恶化。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易发生心血管功能紊乱、心电图不正常。
为何贪官污吏难长寿巴西医生马丁斯进行了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他对583名被控犯有各种类型的贪污、受贿罪的官员们进行了研究,并与583名政界廉洁奉公的官员情况做了科学对照,得出了惊人的结论:失廉官员中60%的人生病,其中病为癌症的占53%;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肌炎等占17%;脑梗塞、脑溢血等其他病占30%;在1~6个月内死亡83%。廉政官员583名中只有16%的人生病,无死亡。另外他对失廉的583人做了心理测验,70%的人心理状况极差,经常服镇静剂。又对受到免职的16名官员作调查,其平均年龄41岁,16人免职后在其他部门得到重新任职,其中15人在一年内生病,6人死亡,只有一人无病。马丁斯最后认为腐败官员生病的原因是:长期精神紧张,疑心疑鬼,心怕“东窗事发”,加上爱听谗言,甚至对部下搞监控,无形中制造和激化了矛盾,又增加自已的思想精神压力,造成心理失衡,生活失律,神经功能、新陈代谢、内分泌、消化与排泄功能紊乱。所以腐败官员极易损害健康,亦难长寿。而廉政清官者,心胸坦荡,无私无邪,生活规律,有做好事的愉悦,有事业的成就感,心理平衡,情志舒畅,就是惩治腐败的风暴吹来,内心无愧,毫无恐惧,自然食香有味,睡得美,这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规律,当然难以患病,也有利健康长寿。
(四)心理治疗
1、祖国医学中的心理治疗法 金元时期,息城司侯因悲伤过度导致心痛,日增不减,大痛不止,屡经用药皆无效。金元四大家医家之张从正依据阻国医学之“喜胜悲”之法,杂以狂言以戏谑之,逗引病人大笑不止,一二日后病人心下结块消散。又治妇人因思虑过度而致失眠,时逾两年,无药可疗,采用“怒胜思”之法,多取其钱财,饮其酒数日,以激怒病人,病人果然勃然大怒而汗出,当夜即安睡入眠,从此不药而愈。此即祖国医学的情志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志疗法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心理治疗。情志疗法源于《黄帝内经》,到金元时期,医家张从正结合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情志疗法是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采用“以情胜情”的方法,即“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胛之言娱之;恐可以胜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虐彼志之言夺之。”张从正对情志疗法的应用并不限于以情胜情,还有所创新。如治一妇人因惊吓而致恐惧,张从正未采用“思胜恐”之法,而是独出心裁,在病人面前以木击几、以杖击门,频频刺激,入夜则遣人敲打门窗,通宵达旦,其声不绝,使病人渐渐习以为常,消除恐惧,并自此闻雷不惊。此即所谓“习见习闻”,类似现代心理学之脱敏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