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轰动,其中也招致不同的意见。作为中国伦理学会理事的安云凤,针对此文写了《对“一夜情”的伦理透析》一文,由此掀起与李银河的“论战”。
安云凤还记得,20多年前改革开放伊始,国外各种思潮猛烈冲击了人们长久以来封闭的思想。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大学生中盛行一时。在此过程中,旧的性道德观已经瓦解,而新的却迟迟未建立。安云凤认为,性道德建立在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与性法律四者皆已完备的基础之上。目前国内对于性伦理道德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实际上在中国,有关性的研究尚未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国内的性学专家和性教育工作者,其专业背景也是五花八门:有学生物的,有搞心理的,还有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光是医学领域从事性学研究的,就涉及皮肤科、泌尿科、妇产科、心理科和整形科等多个学科。
相比之下,国外自弗洛伊德以降,金赛、福柯,无论哪一家性学学派,无不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
在性学研究尚且薄弱的大背景下,性教育的价值导向更显模糊。他坦承,建立本土化的性价值观体系,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基,但这一过程,将会非常难,是个漫长的过程。
“当青春期的问题困扰时,我们开展青春期教育;当艾滋病来临时,我们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和性健康教育;当少女怀孕、人流等问题出现时,我们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当觉得青少年没有能力应对恋爱与性时,我们开展生活技能教育;当觉得性是一种爱时,我们开展爱的教育……”这是徐震雷所描述的中国性教育的现状。 ★
(实习生陈希对本文亦有贡献)
性教育:一所小学的八年样本
一所普通小学的“超前”性教育实践,是否最终能将性变得简单
本刊记者/陈薇
2011年9月5日,四川省成都市人北实验小学,一堂《我从哪里来》的性健康教育课在进行中。
“这是一个艰辛、漫长而充满奇遇的过程……妈妈和爸爸像我们一样长大、相遇、相爱、结了婚。然后,爸爸的生殖器官放进妈妈的生殖器官……”女老师描述着精子与卵子的相遇、胚胎发育和出生。
当新生儿的图片出现在屏幕上,女老师走下讲台,向学生们点点头:“你们是一大群精子里的冠军,是最优秀、最健康的一个!”
每年上这堂课前,学校都会用一张《生命与性教育课程教学情况家长告知书》,邀请家长与孩子一同上课。告知书上写明,教学方法包括“与孩子讨论自己生命起源的话题、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精子和卵子结合是新生命的开始、让孩子与父母互动交流对生命血缘的真切认识和感激之情”,等等。
家长可以选择孩子上或者不上这堂课程,最终,大多数家长会选择同意,并和孩子一同参加。
2003年,当学校第一次邀请家长参与性健康教育课时,其实是在美术课上。一位六年级的美术老师,抱怨美术书的最后一页总是被学生用铅笔涂黑,或是干脆撕掉——那一页是欣赏国外人体雕塑。于是,一节特别准备的美术课成为一次学科渗透性健康教育课。
如果再往前追溯,促使人北实验小学开始性健康教育课程的,不过是学校路口的一个成人用品店。9年前,这种店标上有裸露美女、写着“快速见效”的门店,就和性健康教育一样新鲜。“我们发现,几乎每个男孩子心里都惦记着。等我们把孩子送走,有的就会倒回来,把那个帘子掀开,看一下里面到底什么叫‘成人用品’。”彭玲老师说。
同年,学校申请了所在区教育局“小学阶段性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首先对一至六年级的孩子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中,很多孩子认为隐私部位是“眼睛”,“因为眼睛很重要”。还有孩子回答,“咯吱窝”。另一个问题,“对于性这个词,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恶心、脏”,是最多的答案。
从2003年起,学校开始安排一些简单的性生理知识课。认识自己的身体,知道什么是隐私,明白生命的奥秘。接着是性心理课——性别接纳、自我认同。到了高年级,课程内容则是青春期的发育特征、异性交往等等。时至今日,性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的教育特色之一。
去年,一个六年级男孩的书包里藏了一个避孕套,被同学发现了。班主任教师急得跳脚,找到了性健康教育教师彭玲。彭玲很快决定,为孩子们增加新内容 ——避孕套。
“我讲人类的生育,男性一天会产生多少精子……讲人类很有智慧,不让生育成为我们的负担……我还从古希腊讲起,讲英国国王御医用羊肠内膜做了人类的第一个避孕套……但是避孕套不是安全套,不能阻碍艾滋病病毒……”
对孩子的性健康教育说到哪个程度为宜?这一直是个难题。曾出版《善解童贞》一书的成都大学教授、四川省性学会青少年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胡萍认为,如果让六七岁的孩子提前知道青春期内容,“必然存在提前唤醒”。
然而,在另一部分学者看来,如果孩子听了没有什么反应,才是科学教育最好的结果。
“越在高年级来讲性健康教育,孩子反应越怪。四五年级讲,孩子脸红;到中学,孩子就怪笑,然后就故意问一些难堪的问题挑战老师。你从小一步步上来的,就很自然。”胡珍说。
在《预防性侵犯》课程上,一位三年级女生在回答“隐私部位”时,答案是“早泄”。老师回访那些已经升上初中的学生,中学对这些接受过性健康教育的孩子评价是,“更稳重,更落落大方,在异性交往等话题上,没有那么多暧昧的东西”。
“印象最深的是哪张图呢?”
上完课,一位女孩回忆起课堂上的图片。这个只有7岁、扎着羊角辫的女孩想了想,笑了,“好多只小狗的那一张”——其实,那不过是老师使用的一张配图而已。 ★
(实习生王一凡对本文亦有贡献)
性教育的世界“观”
究竟是走性安全教育的路线,还是推行强调贞洁的性教育?在美国,这两种意见一直存在,并时时引发争论。而放眼世界,许多国家或左或右地选择了自己的性教育方向。这些国家性教育的历程,发人深思
本刊记者/钱炜 文/宋迪
这个开学季,美国纽约市公立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们会发现他们的课表里多了一门令人心跳加速的新课程——性教育。这是纽约近20年来第一次将性教育规定为强制性课程,课程内容将包括如何使用避孕套,以及何时可以发生性行为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