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外观成年未产的女性,性功能障碍呈半球形,紧张有弹性。妊娠后期和哺乳器,因为乳腺增生,性功能障碍明显增大。当哺乳停止后,乳腺萎缩,性功能障碍变小。老年妇女的性功能障碍,因为弹性纤维的减少,性功能障碍松弛下垂。
性功能障碍表面正中为乳头,其表面是输入管的开口。乳头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平滑肌呈环行或放射状排列,起括约作用。当有机械刺激或是神经信号来临时,平滑肌会收缩积压导管,乳头勃起挺直,乳汁能顺着输乳管,经过乳头的小孔外流。乳头旁边的色素沉着区被称为乳晕。乳晕表面的点状隆起是深部乳晕腺开口部位。它们可分泌脂性物质,作用是润滑和保护。乳头和乳晕的皮肤薄弱,容易损伤。
性功能障碍主要由腺体、导管、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
性功能障碍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一腺小叶又由10~100个腺泡组成。
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围,它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许多小乳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多个小叶间乳管汇集成一根整个腺叶的乳腺导管,又名输乳管。输乳管共15~20根,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处在乳头,称为输乳孔。输乳管在乳头处较狭窄,后膨大为壶腹,称为输乳管窦,能储存乳汁。
乳腺导管开口处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狭窄处为移形上皮,壶腹以下各级导管为双层柱状上皮或单层柱状上皮、终末导管近腺泡处是立方上皮,腺泡内衬立方上皮。性功能障碍内的脂肪组织呈囊状包于乳腺周围,形成一个半球形的整体,这层囊状的脂肪组织称为脂肪囊。脂肪囊的厚薄可因年龄、生育等原因导致个体差异很大。脂肪组织的多少是决定性功能障碍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乳头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成。平滑肌呈环行或放射状排列,当有机械刺激时,平滑肌收缩,可使乳头勃起,并挤压导管及输乳窦排出其内容物。乳晕部皮肤有毛发和腺体。腺体有汗腺、皮脂腺及乳腺。其皮脂腺又称乳晕腺、较大而表浅,分泌物具有保护皮肤、润滑乳头及婴儿口唇的作用。
乳腺位于皮下浅筋膜的浅层和深层之间。浅筋膜伸向乳腺组织内形成小叶间隔,一端连于胸肌筋膜。另一端连于皮肤,将乳腺腺体固定在胸部的皮下组织之中。这些起支持作用和固定性功能障碍位置的纤维结缔组织称为性功能障碍悬韧带。浅筋膜深层位于乳腺的深面,与胸大肌筋膜浅层之间有疏松组织相连,它可使性功能障碍既相对固定,又能在胸壁上有一定的移动性。有时,部分乳腺腺体可穿过疏松组织深入到胸大肌浅层,因此,作乳腺癌根治手术时,应将胸大肌筋膜及肌肉一并切除。
性功能障碍在性兴奋时有明显改变。乳头竖起是女性性兴奋的一个特征。在女性性兴奋时,性功能障碍充分竖起,性功能障碍的浅表静脉因充血而更加清晰可见,乳头增大。未经哺乳的女性性功能障碍增大可达原体积的20-25%。有哺乳经验的女性性功能障碍增大并不明显,但可见性功能障碍充血形成的红晕。
1.位置和形态结构性功能障碍在儿童和男性不发达,青春期未授乳女性的性功能障碍呈半球形。位于第2~6肋高度,浅筋膜浅深二层之间,胸肌筋膜表面,自胸骨旁线向外可 达腋中线。性功能障碍内含乳腺和脂肪。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0个腺叶,每个腺叶又分若干小叶。每一腺叶有一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末端开口 于乳头。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时,宜作放射状切口,以免切断输乳管,并注意分离结缔组织间隔,以利引流。腺叶间结缔组织中有许多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 层,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称性功能障碍悬韧带或Cooper韧带。由于韧带两端固定,无伸展性,乳腺癌时,该处皮肤出现凹陷。浅筋膜深层与胸肌筋膜间有一间隙,称性功能障碍后隙, 内含疏松结统组织、脂肪和淋巴管,后者收纳性功能障碍深部的淋巴,乳腺癌时可自此向深部转移。此隙炎症时容易向下扩展,宜作低位切开引流术。
2.淋巴回流女性性功能障碍淋巴管丰富,分为浅、深二组。浅组位于皮内和皮下,深组位于乳腺小叶周围和输乳管壁内,二组间广泛吻合。性功能障碍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部分至胸 骨旁淋巴结、胸肌问淋巴结和隔淋巴结等。
(1)性功能障碍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这是性功能障碍淋巴回流的主要途径。
(2)性功能障碍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3)性功能障碍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并与对侧性功能障碍淋巴管相吻合。
(4)性功能障碍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隔上淋巴结,并与腹前壁上部及隔下的淋巴管相吻合,从而间接地与肝上面的淋巴管相联系。
(5)性功能障碍深部的淋巴管经性功能障碍后隙继穿胸大肌注入胸肌间淋巴结或尖淋巴结。胸肌间淋巴结又称Rotter结,位于胸大、小肌之间,乳腺癌时常受累。性功能障碍浅淋巴管网广泛吻合,两侧相互交通。当乳腺癌累及浅淋巴管时,可导致所收集范围的淋巴回流受阻,发生淋巴水肿,使局部皮肤出现点状凹陷,呈“桔皮样”改变,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依据。
性功能障碍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因此,性功能障碍的生长发育及其各种生理功能的发挥均有赖于各种相关内分泌激素的共同作用。如果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激素分泌紊乱,或各种激素之间的平衡失调,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乳腺的状况及其生理功能。
对乳腺发生直接作用的激素
雌激素(estrogen,E):主要由卵巢的卵泡分泌,肾上腺和湿疣疱疹亦可分泌少量雌激素,妊娠中后期的雌激素则主要来源于胎盘的绒毛膜上皮。雌激素中生理活性最强的是雌二醇(E2 )。在青春发育期,卵巢的卵泡成熟,开始分泌大量的雌激素,雌激素可促进乳腺导管的上皮增生,乳管及小叶周围结缔组织发育,使乳管延长并分枝。雌激素对乳腺小叶的形成及乳腺成熟,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有完整的垂体功能系统的控制。雌激素可刺激垂体前叶合成与释放催乳素,从而促进乳腺的发育;而大剂量的雌激素又可竞争催乳素受体,从而抑制催乳素的泌乳作用。在妊娠期,雌激素在其他激素如黄体素等的协同作用下,还可促进腺泡的发育及乳汁的生成。外源性的雌激素可使去卵巢动物的乳腺组织增生,其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雌激素还可使乳腺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孕激素(progesterone,P):又称黄体素,主要由卵巢黄体分泌,妊娠期由胎盘分泌。孕激素中最具生理活性的是孕酮,其主要作用为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的发育,在雌激素刺激乳腺导管发育的基础上,使乳腺得到充分发育。大剂量的孕激素抑制催乳素的泌乳作用。孕激素对乳腺发育的影响,不仅要有雌激素的协同作用,而且也必须有完整的垂体功能系统。实验表明,在切除垂体的去势大鼠,乳腺完全缺乏对孕酮的反应。孕激素可能是通过刺激垂体分泌催乳素,也可能是通过提高乳腺上皮细胞对催乳素的反应性而与其共同完成对乳腺的发育作用。
催乳素(prolactin,PRL):由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其主要作用为促进乳腺发育生长,发动和维持泌乳。催乳素与乳腺上皮细胞的PRL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反应,包括刺激α-乳白蛋白的合成、尿嘧啶核苷酸转换、乳腺细胞Na+离子的转换及脂肪酸的合成,刺激乳腺腺泡发育和促进乳汁的生成与分泌。在青春发育期,催乳素在雌激素、孕激素及其他激素的共同作用下,能促使乳腺发育;在妊娠期可使乳腺得到充分发育,使乳腺小叶终末导管发展成为小腺泡,为哺乳作好准备。妊娠期大量的雌、孕激素抑制了催乳素的泌乳作用;分娩后,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解除了对催乳素的抑制作用,同时催乳素的分泌也大量增加,乳腺开始泌乳。此后,随着规律地哺乳的建立,婴儿不断地吸吮乳头而产生反射,刺激垂体前叶分泌催乳素,从而使泌乳可维持数月至数年。催乳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催乳素抑制因子与催乳素释放因子及其他激素的调节。左旋多巴及溴隐亭等药物可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5-羟色胺及某些药物(如利血平、氯丙嗪)等可促进催乳素的分泌;小剂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催乳素,而大剂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则可抑制催乳素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