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友瞬间思路:
“听朋友告诉我图书大厦旁边开了家小书店,别的不说,单此勇气就颇让人倾佩。
首先,店面的装修很有中式复古的风格,没有用吕合金的卷帘门而是采用了象传统中国建筑中常见的格栅风格让人耳目一新。门前的小吊饰又有点中西合壁的味道。尤其让我喜欢的是面街的一侧大玻璃窗和玻璃门占了很大比例,感觉非常通透。进了书店更是觉得整体装修大方朴素,不过可能是考虑装修资金的原因,整体上内部的中国传统韵味感觉反到没有外面第一眼看起来那么浓。
今风书局靠的是做冷僻偏门书。走进店里只有一个书架上王朔、村上春树等一些当代文学作者的作品,这些书也是偏门,不是买的人少,而是一些出版比较早的不太好找。”
天泽书店
徐凤文:“十年前,很多人曾经预言:‘这真是一个阅读的坏年头’。十年过去了,这样的情况似乎也没有多少的改观。十年时间,天泽书店的面目似乎也没有发生多少的改变,却平添了许多中年人的风度:阅尽沧桑,不露声色。虽然没有很多外地知名书店那种花花绿绿的装饰,也没有举办过更多轰轰烈烈的媒体活动,却自有一种轻松自在、适意自然的平民风度,既令人肃然起敬,又令人温暖惬意。
回首天泽书店的十年光阴,你或许可以在这里检阅到些许媚俗、些许无奈,也可以体会到某种坚守、某种执著。但无论如何,需要记住的是,我们身处小时代的大变化之中,那些理想主义的愿望,往往会变成冰冷压抑的现实。但所有这些,都不应妨碍我们继续渴望并守望着:面朝未来,春暖花开。”
三宫
《扭秧歌》2006年12月:
“三宫的亲切,更多的还是她的另一个身份——旧书市。天津的旧书市场不算很多,不过喜欢逛书市的朋友一定认识三宫。她的名声在这个圈子里可是数一数二的。她不像沈阳道经营的二手物品种类较多,这里主要以经营二手书籍和新书为主,没有过多的古董、字画,摊位也都是零零散散地散布在整个三宫的最后一座庭院中。
由于三宫的整体建筑结构是按照子进程的建筑布局所建造的,为三进式。第一道前殿庭院已被紧锁,游客无法进入。只有中央的第二道庭院及第三道庭院可以进出,第二到庭院内配有东西两座配殿;院内是祠堂的花园;中殿伟歇山顶大殿;南面为戏台,属文娱活动场所,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因此这座庭院是不容书摊摆放的,只供游客观赏而已。不过整座建筑没有一点博物馆的味道,她的落寞让人觉得它只是一座老建筑,没有任何高瞻远瞩之感。”
奔跑者书房日志:
“一位老先生,常来,每每都是专门而来,每每只是品书不买书。偶尔也跟我说一些旁的事情,比如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逝世的事、比如80年代百姓的购书热情等等。我不知先生为何人,也从不过问,对其他读者亦是如此。从先生背着的一个印有“北京师范大学80年校庆”的挎包以及偶然间看到的学生给他的假条中,些许知道先生为人师的信息。
这一天,先生照样骑单车而来,只是良久以后,说:‘夏小姐,何需大室啊。’我愣了一下,‘这四个字,我送给你。’先生接着说;‘已经很少有地方,让我定期就想来逛逛了,也不知我是怎样知道的这个书店,也不知怎样的就来了……希望它越来越好……’似乎,我总是那种,在关键时刻却不能表达自我的人,在认真的时候却总是默默的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莫,只是都成了一切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