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不是极品男 回复日期:2010-05-02 15:13:37
作者:西安深夜 回复日期:2010-04-21 03:39:44
昨天又在听 孙先生 临终之前的演讲,再次阐述三民主义的真义,眼泪就悄然地落下了。
--------------------------------------
LZ出去了这么久,我挺好奇你是如何看待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华”的定义的?
你认可满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之一吗?
作者:腊肠饭 回复日期:2010-05-02 15:34:29
喜欢小baby…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西安深夜 回复日期:2010-05-02 21:10:59
作者:我不是极品男 回复日期:2010-05-01 09:17:36
-----------------------------------------------------------
我觉得你的搭配都还不错, 挺休闲的 ,但是可能稍显个性不足。当让学生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从我很喜欢的一个时尚网站上找了些搭配 你可以参考一些元素。比如怎么样 让夹克更出彩,还有男靴的应用。
作者:我不是极品男 回复日期:2010-05-02 22:11:39
作者:西安深夜 回复日期:2010-05-02 21:10:59
作者:我不是极品男 回复日期:2010-05-01 09:17:36
-----------------------------------------------------------
我觉得你的搭配都还不错, 挺休闲的 ,但是可能稍显个性不足。当让学生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从我很喜欢的一个时尚网站上找了些搭配 你可以参考一些元素。比如怎么样 让夹克更出彩,还有男靴的应用。
-----------------------------------------------
关键是,不会永远是学生啊,所以必须开始尝试着脱离学生身份的装扮, 多谢楼主的回复,这个网站地址是什么? 我回头好好看看。
作者:西安深夜 回复日期:2010-05-02 23:02:34
作者:我不是极品男 回复日期:2010-05-02 15:13:37
作者:西安深夜 回复日期:2010-04-21 03:39:44
昨天又在听 孙先生 临终之前的演讲,再次阐述三民主义的真义,眼泪就悄然地落下了。
--------------------------------------
LZ出去了这么久,我挺好奇你是如何看待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华”的定义的?
你认可满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之一吗?
----------------------------
这种争议议题 我肯定不能做主观回答 。之前就被我的发小 现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个博士生 讽刺说我的思维习惯很国内搞民科的。
所以这种东西还是用历史文献来解读 ,个人取舍和理解,比较得当。
中华民族内涵的历史演变与争议
“中华”在古代文献中是否有出现成为汉族的自称尚有争议,“中华民族”一词出现有来源的有《资治通鉴》记载的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从上下文来说,《资治通鉴》与梁所说的“中华”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梁启超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 。”
到了近代,中华民族乃中国作为国家共同体的一个国族概念。由于现代中国自晚清迄今的历史及政体更变,此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涵及争论,如孙中山革命时,关于满洲人是否为要驱逐的外族,还是五族共和之一的民族。]“中华民族”一词的演进也因此反映了近百年来国族与民族主义的相关争议。“中华民族”其内涵是否为汉族还是指国族,成为对汉本位、大汉族中心的主要疑虑。
因此,此词不同于“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等于有外显的种族及文化的象征,而是有外显政治象征,如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也反映了作为国家共同体的国族概念。
在清朝之前,虽然有华夷之分的观念,但几乎没有“中华民族”的观念存在、而“中国”的观念也和与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观念差很多。
“中华民族”一词,乃由近代的梁启超首先提出。]由于一个不断丧失主权的政府使爱国主义盛行,因而在清末革命中,一种意图将满清疆域境内各民族视为一个整体的中国来拯救,支持此种思维的梁启超称其为“大民族主义”,即为大汉族主义[来源请求]。另一种则以分裂与割据满清疆域着手,鼓吹汉族独立建国,复兴单一民族的中国,进而与列强竞争,梁启超称其为“小民族主义”,即汉族本位的民族主义。 其意原只包括汉族,之后被扩增而包括汉、满、蒙、回、藏等大小族。
1912年,孙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说”:“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后,主张重提民族主义并扬弃五族的说法:“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现在说五族共和,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 1922年孙先生演讲军人精神教育,提出:“所谓五族共和者,直欺人之语。盖藏、蒙、回、满,皆无自卫能力。发扬光大民族主义,而使藏、蒙、回、满,同化于我汉族,建设一最大之民族国家者,是在汉人之自决。 1924年,孙中山演说三民主义时表示: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参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外来的总数不过一千万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同一血统,同一言语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界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的“结合”,表示这是双向“化”,一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与制定出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另一方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内容。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界认为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提出“五族共和”,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没有实现。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政府完全背叛了三民主义,对少数民族施行压迫和同化政策,使历史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肩上。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民族平等,也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界并认为清朝末年,革命党提出“驱除鞑虏,回复中华”的狭隘民族主义口号 ,把“中华”与汉人划了等号,这在客观上非常不利于中华民族各群体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而后民国打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新旗帜,使“大清帝国”演变为新型的“中华”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虽然有民族之名,但在概念上与国族较为接近,如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于民族主义第六讲中提到的“结成了国族团体”。若以中华民族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统称,以中共所界定的56个民族而论,有的是黄种人有的是白种人,他们在宗教、语言、文化、习俗与传统皆不尽相同,若以“民族”来理解甚不合理。此外,于中华民国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民的范围已经包含所有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意思上其实就是等于中国人,在性质上偏国族而非民族。但在中国人的民族性质诠释上,中华民族中华民国宪法第一条三民主义诠释中国人皆为汉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主张中国人为56个原生民族。学界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国家的称谓,乃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族、与国家三种认同的合为一体。例如芮逸夫曾诠释孙中山之说,将中华国族、中华民族和中华国家三个称谓,说是‘三位一体’。
中华民国宪法第一条,三民主义第一民族主义表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同一血统、同一言语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就历史上说,我们四万万汉族是从那一条路走来的呢?也是自帝国主义一条路走来的。‧‧‧由此便可见在汉朝的时候,中国便不主张与外人战争,中国的和平思想到汉朝时已经是很充分的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政定义了中国人为统一的56个民族族人。并不是汉民族国家。而是与满、蒙、回、藏、苗、猺、猡等等五十个以上不同民族的复合民族国家。
争议
近代国家是把国家与民族分的很清楚的。例如美国人的认同是国家认同、而非民族、文化认同。
后面还有很多文献词条 ,再说 就 反 动了。天涯还是朴实点好。自己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