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挥霍一种感官的虚无与视觉的放荡
李博的装置《一天》,综合材料性爱故事
文/郑乃铭
李博,坐在我前方。全然的视觉系。染过已略显退色的黄发,故意拨乱但实际上看得出是很精心故意拨乱的半长发,细心修过的双眉,彩色的眼影很有技巧只涂在眼梢位置,很轻摇滚风味的穿着,礼貌但不拘谨,整张脸;开开心心的,透露着这位1982年出生在北京的新生代艺术家内心情绪。
在和李博见面之前,我其实没有很认真追问过其他人对李博作品的看法,因为,通常对方只给我俩个字来交待自己对李博作品的看法,那就是“很猛”! ??我不太清楚,这两个字到底是结论还是一种开始当我还在那里等待下文的时候,往往发现,没有下文因此,我决定;!听了,也就把它放开了因为。 ,我对李博的艺术,浮现脑门的是三个字:!。不死心而且,我很确定知道这三个字是个开端原因是,我要亲自去证明李博的艺术,并不纯然只是他所形现出来的那么简单的感官功能性。套用一句探索频道的用语来讲,这样的艺术表现,并非是在传达一种‘交配年纪旺盛’的纯视觉娱乐效果。
我先问李博说:性爱,对你来讲有那么.。。那么重要吗他,摇头再问:性挑逗,会是你作品所要谈的主要吗他说,不纯然,接着,脸上?。?开始出现笑意又问:。?。你会介意人家把你的作品,看作是那些色情网站的招贴吗他答,一点也不介意,接着,那笑意变得更深所以,我追着再说:那,你根本就是在玩一种视觉的冒险,本质上,你不纯然只是要谈男科情爱,你只是希望看看对方是以什么心眼来看是你的创作罢了此刻,李博简直乐歪。了。笑得花枝乱颤。直说“这心眼两个字,讲得太好了。”我看着眼前这个笑孜孜的人,发现自己内心那股潜在的邪恶变得开始泛滥了起来,隐约间;!藏在茂密发间的两只角好像又要跑出来教我不自觉地,不放心地;摸了摸一下自己的头。
李博很直接地告诉我,最起初他在做这个系列创作的时候,想到过现在社会很普遍流行的针孔摄影事件,但后来发觉自己并不只是想去谈这个议题。他反而比较想谈的是,当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人所感觉最舒服,最放松的样子。这也就是说,李博透过自己的创作所要传达讯息,并非要建立在一般所讲的情色话题,而是人在私领域空间所释放的个人举止,并非是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来提供窥伺者心理与视觉的满足。只是,当一个人在自己空间所形现出来的动作,因为是在从事一种所谓个人自我的行为,理所当然就会出现很肆无忌惮,甚至可以假设自己陷入某种情境角色,因此很容易引来误读的想像空间。
误读,或者说是一种误判,在现阶段社会结构当中,它应该是个非常不足为奇的事情。而把这个社会现象拿来作为艺术创作引渡,倒是一个比较稀少的方式。现实社会里的艺术创作,某种程度都习惯去反映现实,呼应现实,似乎在这种很莫名的常理依循之下,艺术;。已经在扮演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媒介但这所谓的解决,压根就不是提出方法,而应该只能被称为是在提出一种看法罢了。可是,我在李博的艺术身上,则找到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观察力,也就是我前面所讲到的误读。毕竟,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太多讯息大量充斥,现代人已经退化对事实真相有穷根究理的能力,很本能逆来顺受承担种种对与不对的消息或常识。这也就是说,当时代越来越进步的同时,人的智商。。其实反而是朝向一种齐头式的水平在降低我向来对于这个现象酷爱异常,始终期待能够有人去探讨这种知识越高,智商却越退化话题所以,当李博印证我对他作品的疑问时,我更坚定相信“看的动作并不是在眼睛,而是在脑部发生”的说法。
李博作品会让观者出现有误读的状况,其实也就是艺术家个人观察到社会现象的偏见,这个环境有太多人看待事情的方式是自构个人价值认定;欠缺周延的考量,使得所见往往与真相离得越来越远精确一点讲。是李博透过创作的表现,一来是为作品制造一种“人在场,但不是在从事某种行为”的合理假象,这也等于是他“塑造”了一种“非事实性情境”,来让观者坠入个人的经验法则中。第二则是,李博的这种视觉图讯,颇呼映80年代年轻人喜欢“把玩”的一种心理撩拨,当事人的本意与行为的目的是分开独立,并不是互为因果论。这也就是说,假若您从社会环境角度观察,不难发现新世代的年轻人,越来越擅长利用身体语言来传达某种性魅惑,这当然与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早熟有相当大的关系,但性观念的开放与性行为的开放则是两件事,年轻人因为大量资讯化冲击与资讯日渐容易取得,社会性就会越来越早。因此,不管是男性或女性都深谙肢体语言的运用,毫不扭捏流露出性意识的肢体或表情的挑逗,这种举止已经超越昔日被视为败德的传统价值论定;成为一种极端普遍的个人化,显性的社会人际现象只是,现实社会的人口结构,毕竟并非都只是集中在某一种相同年龄层,对社会性的行为解读都。免不了会流落到个人的经验理则来做判读,自然就会造成不同程度误读,横生更多枝节。
我个人觉得,李博虽然年纪还年轻,但却也相当清楚这个环境所充斥的动物性官能思考现象。从他所定调的主题,作品中的模特儿,所散发出来的浓烈荷尔蒙气味,都可说是他精心铺垫所要传达的讯息,这样的结构,讲穿了就是要引导观者进入他所设计的社会陷阱,让观者自己曝露个人的心眼,也就是裸陈这个社会最普遍性的动物官能思考心理。而观者也不要太在意自己的想法被洞穿,因为,李博之所以会抓到这样的语汇,本质上还是来自于现实社会的类同性太高,把社会心理转换成为艺术心理,是这位年轻世代艺术家灵活的思辩,也可说是他对社会所给予他的刺激一种答辩。但是,这多少也有隐忧,也就是假若太过度靠近社会性流行议题,或者太过度操控市场口味,是否会远离艺术家当初选择艺术的初衷?想来,还是得要进一步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