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针对高校大学生性行为和态度的调查报告出炉。该项调查结果折射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在高校学生性观念解放、性行为增多的同时,他们的避孕知识掌握有限,渴求更多的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据介绍,该调查由杰士邦公司发起,历时一个多月,调查对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等城市的高校本科大学生,共发出600份问卷,回收有效样本416份。
最终有效回馈统计显示:在所有被调查大学生中有3成承认在此之前与他人发生过性行为。一线城市和男性受访者第一次性行为发生时在16~18岁的比例高达40%;第一次性行为对象主要集中于异性恋人,占比超过八成,而这其中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的只占50%。更令人堪忧的是,大一学生由于好奇发生性关系比例高达五成,第一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比例高达六成。另外,选择避孕药占比10.1%,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方式的占比近五成,其中体外射精的22.1%,安全期的6%。
与之相对比的是,随着国家政策的督促与社会舆论对性安全意识的关注,农民工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在避孕、性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得到了明显提升,80%的农民工已经有了自主性安全意识。据协助此次社会调查的专业人士介绍:“在一些欧美西方国家,一些具备较高社会影响力的公司和社会公益组织等民间力量也加入到了未成年人性教育事业当中。而针对中国目前所存在的大学生性教育缺失问题,我们应从学校教育和社会组织力量双面提高,通过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共同努力,使我国性安全教育定走上正轨。”
调查显示:大学生不及农民工性保护意识强的延伸阅读---两全其美网校城编辑为你讲解男科论
人类的男科异形一直存有争论,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能力和心理上的性别角色方面。(这些争议可参考 男科生物学(en:biology of gender)、数学能力及性别、性别和跨性别。)
异化程度越高,单一性别的缺点便越多,逼使生物跟异性结合,以弥补缺点,加速生育。
男女之间明显差别包括生育的角色、所有关于生殖的特征,尤其是内分泌系统和它在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影响。
这些无可争议的男科差异包括生殖腺、性器官,性功能障碍和毛发的差异。
一些生物学家提出一个物种男科异形的程度是和父亲参与养育孩子的程度成反比。高度男科相异的物种,如稚鸡,养育后代的工作都是由母稚鸡负责,公稚鸡是没有参与养育的。这可以解释为何人类的男科异形情形相对地少,因为人类父亲养育幼子的比例是灵长类中最高的。
在提出的男科之间的区别之中是男科相异行为, 特别是男科竞争(同性之间和异性之间)和短、长期性战略(David,M Buss 2007)。但是,在这些行为上在男科之间有很大的程度的交迭。
青春期的男性比女性的新陈代谢率约高 6%,而成年的男性则比同年女性约高10%。女性倾向将能量转化为脂肪,男性倾向将能量转化为肌肉和可转化的能量储备。一般而言,一个18岁男性比一个同年的女性比较,上半身的肌肉约重50%,下半身的肌肉约重10-15%。而男性的骨骼和筋腱的密度和硬度均较高。
男性比女性散热较快;是因为男性的汗腺较发达,而女性的皮下脂肪较厚,有较好的绝缘功效。所以女性的耐冷能力较高,对额外持久力的活动有较好表现。然而相对冲刺性活动,男科在持久力活动的能力方面的差距较小。一般而言,男性有较粗的气管和支气管,肺容量高30%。亦有较大心脏,红血球数量多10%,高血红素,因此携氧量较高。较多流动凝血因子(维生素K,凝血因子II和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