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一位来自美国的妇女代表曾坦率地概括道:“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妇女大会,本意是想引起男性对女性的尊重,但我们只是妇女们聚在一起开会,并没有多少男人真正关心我们在说什么。100年来,女权运动做过各种努力,男人做了各种改变,但我们悲哀地发现男人们对女人们的态度本质上从未改变,他们始终居高临下。”
女性被商品化与客体化的根源必须从性别政治来思考———是男性占据社会优势,是男科关系不平等使然。谁是消费主体,谁是被消费的客体,取决于谁占有更多的资源(金钱、权力和社会地位)。男人的特权地位来自他生物学的攻击性角色和他作为经济领导者社会职能的统一,正是这样一种社会职能,让生物差别彻底表现出男性的重要性。
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文化对女性的商品化、客体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这种文化所构建的性别意识反过来成为决定社会资源配置和等级体系、支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桎梏。在这种文化的暗示下,女性认为自己比男性差是理所当然的,接受并依附于男性,想方设法博得男性的欢心,以求得在这个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从而在客观上巩固了男性的社会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只要社会上还没有完全实现经济平等,只要社会习俗还在维持女人的利益以妻子或主妇的身份从某些男人的特权那里获得,只要社会还站在女性商品化与客体化的赞同面,女性不劳而获的梦想就会存在下去,而这必定会阻碍女性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
■文/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 白洁
本文原载于2005年1月出版的《性的沟通--当今中国的实况研究》,潘绥铭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