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大理曙光男科医院 > 新闻资讯 >

全球纺织网 服装男科模式的异化

2012-02-29 20:33 | 责任编辑:大理曙光男科医院 | 来源:网络转载 | 点击:

服装作为表达人类性别角色的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被创造和重组,同时也不断地出现对固有男科模式禁忌的挑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面对服装界刮起的各种风潮,即使深谙服装之道的人们,也不得不调整视角,重新审视服装男科模式的趋向。

男科服装的固有化模式

  据《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赤身露体,对男科懵然不知。不幸被魔鬼引诱吃了禁果,萌生了性意识,被上帝逐出伊甸园,成为繁殖人类的祖先,并从此穿起了衣服,以赤身为耻。这说明服装的源起与人的性意识密不可分。在人类社会化的进程中,作为媒体,服装将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别透过符号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图像化的标识性。同时,性意识也成为服装一个基本的表现动力,是自由和创造力的源泉。

在服装形态与文化尚不发达的古代时期,服装的受限范围大,男科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等,尽管在着装上已存在男科差异,但许多服装样式都为男女通用,象基同(Chiton)、裙等服装类型。

进入中古代和近代,男女性别意识在服装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服装性别角色的符号化逐渐清晰明了,独立的外观形态、文化内涵构成了人们固有的男科服装模式。在中国,儒家礼教重视男女有别,《礼记·内经》中"男女不通衣服",表达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通过服装来诉求人的感官刺激,将女性紧身、耸胸、束腰、凸臀;男性宽肩、阔胸、窄腰、瘦臀来充分呈现人体线条,强化男女性别的生理特征。另外,服装也定义了两种社会角色的不同。男性威严肃整,具有统治地位(服装色彩深暗且少有饰物,服饰受限少,易于活动);女性恬静依人,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庸(服装色彩丰富,饰品堆砌的花团锦簇,但服装极大的限制了人的活动)。

同时,女服还带有强烈的性禁忌的意味。在中国,浓重的封建色彩,加之追求天人合一,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文化,女性的身体被隐没于宽袍大袖之中,出门也必拥蔽其面,使女性在父权统治之下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李汝真曾以幻想的情结,在《镜花缘》中描写女儿国的阴颠阳倒。让"男人反穿衣裙,作为夫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子,以治外事"。以此情结反衬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不合理,让男女易位,看看男子在"大女子主义"下挨穿耳、缠足的滋味。同样,在中世纪宗教禁欲思想统治的西方,宗教权力至高无上,残酷地压抑人的性意识。使服装毫无生气,仿佛如一道沉重的屏障,将女性严密包裹,受限于性禁忌的枷锁之下。沉重的服装躯壳极力地抹煞了男科之间的性别差异。而文艺复兴时期在追求人性的复归,强烈地表达男科意识,构架出夸张的宽肩阔背和细腰丰臀的男科的时代性标志之时,又使女性陷入到服装的另一种桎梏(勒束的紧身衣和庞大的裙撑)之中。

在服装的现代化进程中,男科模式的固有观念受到新现实生活(女权运动,女性劳动人口的剧增等)的强有力的冲击,借助于这种矛盾冲突的作用,服装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男科模式的异化。

  性封闭意识的突破

  1910年起,西方女性以泳装为突破口向传统的性封闭意识发起冲击。过去的泳衣和日常装一般,1905年时妇女的泳装平均用料达9米多,泳帽、泳衣、泳裤、泳袜、泳鞋一应俱全,同时还在泳衣上加入褶皱以避免显露形体。终于在1948年,女泳衣不但抛弃了日常服的样式,而且出现了将胸罩和三角裤分离的"比基尼(Bikini)"式,其轰动程度在当时不亚于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公开提出了男女平等,并对传统的性别界限进行批判,对传统的带有明显性歧视意味的旧道德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人的自然形态成为服装的表现中心,性感已不是暴露的唯一理由,自然、健康才更具有说服力。美国设计师哥雷奇在1964年率先设计的透空风貌,使穿着者不穿内衣而只穿质地轻薄透明的"居家衫",使女性的形体若隐若现。(图)这一刻,传统女装中的最后羁绊--胸罩被放弃了,女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状态。另外玛莉·匡特(Marry Quennt)60年代设计出高于膝盖10cm以上的裙子,掀起"迷你裙"的风潮,将裙子的长度挑战性地达到极限。

薄、透、露、短向传统宣战,打破了长期以来女性着装中传统性意识的规范和禁忌,使女性模式走向了开放的格局。在设计大师们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女性与男性享有了同样展示身体的权利。

中性化与新中性化

  两次世界大战最具"催化剂"的效力,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性地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女人为了表达自己对男权社会的反抗而穿起了男装,可这种极端的同时也是最表面化的反抗却戏剧化的最终导致了对男性时尚的狂热崇拜。极富男性味的军装式女装开始广泛普及。女性走出闺门,摆脱家庭的束缚,成为与男性一样的政治、经济地位独立的社会成员。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女权运动不断地争取男科同等的尊重与评价,正是这种人格价值的对等,使服装走向性别角色的同化, 出现了"无性别"思路,即"中性化"的服装趋向。女装打破原有的性别模式,积极地向男装靠拢。

一战后,夏奈尔第一个把当时男性用作内衣的毛针织物用在女装中,设计出针织面料的男式女套装。20世纪60年代女装进一步趋向于中性化。圣·洛朗在1967至1968年间,推出男性化女装,在女装的设计中出现了"力度的具象化"--宽阔双肩的形态和明确平直的分割,使女装增加了硬朗、挺拔的力度感(图)。动荡的60年代,便于活动的裤套装终于在女性社会中合法化,1965年以来,法国女装业生产喇叭裤的数量终于超过了裙子的数量,裤装的普及加速了服装的中性化进程。休闲装、牛仔装、运动装等中性服装也随即大行其道。

中性化服装以折衷的态度将服装的性别差异缩小、界限模糊,但最终不可能消除男科之间的差异,因而"中性化"只能在保持各自性别体系的同时,寻求与对方的某种相似性,但不可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男女装的同化。于是女性索性穿起线条硬朗的男性化套装,以此作为体味另一种社会身份的道具和踏入社会同男人一道竞争的"身份证"。20世纪80年代人们将这种中性化倾向发挥到了极致(图)。女性在增强社会认同感的同时,也终于体验到中性化服装的优越性,衣着的单纯、活动的便捷使女性真正从服饰奴役的枷锁下解放出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女性已经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和判断力来驾驭时尚。时装界流行的"3NO主义"(即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季节),使人们的着装可以更加随心所欲、无拘无束。谈及中性时尚时,设计师和着装者已经在中性的主题下注入了"新"的态度。女性由上个世纪80年代对中性形式上的"陶醉"转而成为现代的"调侃"意味。如2003/2004巴黎、米兰两地的时装展,宽大垫肩、西服套装比比皆是,但这些不折不扣的80年代的中性化元素却被演绎的面目全非。如Tom Ford在典型的中性军装式大翻领的厚重大衣外却勒上了紧身胸衣的围腰。形成一种冲突和对抗的感觉,充满了调侃和自嘲的味道。(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文章相关标签: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Copyright© 2011-2012 大理曙光男科医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QQ:4847844 Power by DedeCms